歷史成語小故事3則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成語小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成語小故事·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漸漸受到人們的稱贊。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擔任司州主簿。二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辦公,晚上合蓋一條被子睡覺,而且還有著共同的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從此,“聞雞起舞”就成了他們每天必修的功課。每天雞叫后,兩人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公元311年6月,匈奴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祖逖要求北伐,收復中原。司馬睿內心不愿作戰,只任命他為豫州刺吏,要他自己招募軍隊,祖逖率領自己的部屬橫渡長江,當船到中流時,他舉起槳來叩擊著船舷,起誓說:“我如果不能收復中原,就決不再渡江回到南方去!”有勇有謀的祖逖不久就奪回了黃河以南的全部國土。但他的行動引起了晉朝統治集團的疑忌,對他施加壓力。公元321年,祖逖五十六歲時,懷著未了的志愿飲恨而死。
——《晉書·祖逖傳》
【求解驛站】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活學活用】岳飛從小立下報國志向,~,苦練武藝,終于成為一個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
【妙語點撥】我們要學習祖逖的勤奮、自強不息和精忠報國,學習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克服惰性,嚴格要求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棟梁人才。如此一來,既能報效祖國,又能實現個人價值,生活的更加美好!何樂而不為呢?那么,如何克服惰性呢?不妨先為自己樹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有道是“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種力量。”而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個值得所求的目標。有這個目標在那里等待我們去達到,我們就覺得有理由把自己發動。
【近義】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廢寢忘食
【反義】茍且偷安、飽食終日
歷史成語小故事·洛陽紙貴
晉代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既頑皮,又不愛讀書,加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說話又結結巴巴的,他的父親左雍很看不起他,常常對外人說:“我好后悔生了這么個兒子。”
有一天,左雍與朋友們聊天聊到左思,左雍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雖然快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識還不如我小時候呢。看來啊,他真是沒多大出息了。哎!”說完,臉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左思知道這些后,難過極了,不甘心受到這種鄙(bǐ)視。于是,開始發憤讀書。
由于左思堅持不懈地發憤讀書,他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寫得也非常好。當他讀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時,雖然很佩服文章中宏大的氣魄(pò)和華麗的詞語,文章也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但他覺得文章有點虛而不實。于是,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yè)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好《三都賦》,左思拜訪專家,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還到蜀都、吳都、魏都三地去做實地調查,真是稱得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他把自己關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里,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的《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卻受到了譏諷。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他還給弟弟陸云寫信說:“京城有位自高自大的家伙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只配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然而,左思卻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沒,于是,找到了著名的文學家張華。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后細問了左思的創作經過,再回頭來閱讀時,越讀越愛,連連稱贊:“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視名氣,不重視文章,別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
當時很有名氣的皇甫謐(mì)看過《三都賦》后,還親自提筆寫了序言。很快,《三都賦》就在京都流行開了,連以前譏笑過左思的陸機聽說后,也細細閱讀起來,還說自己寫《三都賦》肯定不會超過左思,便停下不寫了。
后來,喜愛《三都賦》的人用手抄寫下來閱讀,抄寫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京城洛陽的紙張供應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這就是“洛陽紙貴”的故事。
——《晉書·左思傳》
【求解驛站】因為搶著抄寫左思的《三都賦》,以致洛陽的紙價高起來了。形容寫文章、著作有價值,廣泛流傳,風行一時。
【活學活用】此書一出,頓時~,受到學界的普遍重視。
【妙語點撥】一個人要想寫出一篇好文章、一部好書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左思寫出《三都賦》讓洛陽出現紙貴的現象,與他之前勤奮讀書,積累下扎實的文學知識,以及收集了大量民情資料,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是分不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想寫出美文、精品書,就得以左思為學習的榜樣。另外,洛陽紙貴的現象也說明寫好文章的作用之大,無法估量,不僅能給予大眾以精神食糧,還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歷史成語小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
戰國中期,秦國因為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逐漸強大起來,便開始謀求開疆擴土。那么,先攻打哪里最好呢?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8年),大臣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就此問題展開了一場爭論。
張儀說:“我們先跟魏國和楚國搞好關系,然后出兵三川(今河南洛陽一帶,因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而稱為“三川”之地),堵住韓國的要塞,再讓魏、楚兩國配合我們,就可以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和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逼近東西二周的城郊,討伐周王。周王自知沒有人能救他,必然會獻出象征天下王權的九鼎寶器。我們九鼎在手,地圖、戶籍在握,挾持天子然后向天下諸侯發號施令,這就是王業啊!那小小的蜀地,不過是僻遠之土,夷狄居住的地方。俗話說‘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三川和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和‘市’。我們放著這樣的好地方不去,卻偏偏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去占領蜀地那個窮鄉僻壤,這不是離大王的霸業越來越遠嗎?”
司馬錯只是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事情不會像你說的那樣簡單。”說著,他把臉轉向惠王,伸出三個手指說:“大王,下臣聽說,要想成就霸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富國,二是強兵,三是要天下人響應。要想富國,就要想辦法開疆擴土;要想強兵,就要使百姓豐衣足食;要想讓天下人響應,就要廣施德政。這三個條件具備了,大王一統天下的霸業也就完成了。現在大王您地少人稀,下臣覺得還是應從容易的地方入手。蜀地地域偏遠,是戎狄之邦,首領暴虐,國內混亂不堪。我們秦兵一到,就如同猛虎進了羊群,不用費什么力氣就可以占領蜀地。我們有了那里的土地,擴大了疆土,從那里得到的財物可以使我們的百姓生活得更好。我們的軍隊不受損失,蜀地的百姓也不受傷害,而我們還獲得了除暴安良的好名聲,豈不是名利雙收嗎?”
司馬錯說到這里,轉頭對張儀說:“你說要攻韓、劫持天子。天子力量雖弱,但眾諸侯表面上還得尊崇他,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擔這樣的惡名。其他六國地域相連,他們一旦看清了利害關系,必然會聯兵抗秦。憑我們現在的力量,滅掉蜀國是不會有問題的,但要擊敗六國的聯軍,恐怕還不行,那又何必自找麻煩呢?”
秦惠王最后決定采用司馬錯的主張,立刻興兵伐蜀。蜀地被征服后,秦國更加富強,諸侯國相比之下更加弱小了。
——《后漢書·袁紹傳》
【求解驛站】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活學活用】有道是:“欲速則不達”。張儀的“~”一策看似切中要害,但未免有點急功近利。相比之下,司馬錯的“富國強兵得天下”的思想,則比較務實。
【妙語點撥】曹操勢力剛崛起時,天下主要勢力各有優勢:孫策憑借長江天險而固守,劉備憑借“光復漢室”而感召天下。在群雄并起的形勢下,欲謀求霸業,必須創造一種獨有的優勢來號令天下。曹操經過比較權衡,決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自己的政治優勢。這與“借尸還魂”有異曲同工之妙,曹操就是借了“天子”,擁有了號令天下的特權,為他的政治事業創造了無數便利。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成語小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