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昌的簡介及故事
段德昌是一名中國工農紅軍指揮員、軍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段德昌的簡介及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段德昌的簡介:
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號魂,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縣南洲鎮火箭村,是一名中國工農紅軍指揮員、軍事家。
1924年,段德昌創辦新華中學,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五卅”慘案后,發起組織“青滬慘案南縣雪恥會”,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后到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政治部工作,參加北伐戰爭,領導開展游擊斗爭,創建游擊根據地。1933年在“肅反”中遭誣陷被捕,在湖北巴東被殺害,年僅29歲。
1952年,毛澤東親自為段德昌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烈士證書;后中央軍委將段德昌列為共和國歷史上的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段德昌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孩童時代
段德昌于1904年8月出生在湖南南洲(今南縣)九都山九屋廠,段德昌的父親是一個新式知識分子,很重視對段德昌的教育,段德昌7歲開始念私塾,后轉讀小學,18歲時已從南縣第一高等小學畢業,考入了長沙雅各中學,參與組織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進行愛國學生運動;他同南縣、華容一帶在長沙求學的劉革非、彭令、朱登瀛、歐陽賢等革命青年來往密切,曾一起組織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學習《共產黨宣言》和《國家與革命》等著作,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1923年,段德昌父親因病去世,家里斷了收入來源,段德昌不得不輟學回鄉。
青年時代
1924年和何長工一起在華容創辦新華中學,并任校董會副主任兼英文教員,傳播進步思想;1925年,他調任南縣縣城第一小學英文教員,接觸到《向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熏陶。“五卅”慘案發生后,他和進步青年發起組織了“青滬慘案南縣雪恥會”,經常到縣城沿河碼頭和交通要道,查禁洋貨。6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后到廣州,先后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講習班學習。
革命歲月
1926年6月段德昌畢業后,到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1師政治部工作;“中山艦事件”后,被國民黨右派開除出軍校,轉入毛澤東、李富春等主辦的中央政治講習班學習。結業后參加北伐戰爭,先后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五師政治部秘書和第二師政治部秘書長。
1927年,段德昌擔任賀龍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二十軍三師二團黨代表,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確定的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方針指導下,段德昌按照中共湖北的指示,轉入鄂西一帶農村,從事農民運動。恢復公安后,他擔任書記、鄂西特委委員兼共青團特委書記。
1928年春節前夕,段德昌成功地組織和領導了公安縣年關暴動,點燃了荊江兩岸的革命火炬,組織農民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同年5月,他率領游擊隊渡江東下,初創了洪湖根據地的基礎。后來,段德昌與周逸群、賀龍一道,成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后曾介紹國民黨軍湖南獨立第5師第1團團長彭德懷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6月起,段德昌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員,鄂西游擊總隊參謀長、獨立師師長,率部在監利、沔陽交界地區創建游擊根據地。
1929年春,段德昌率洪湖游擊隊進入江陵、石首、監利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三縣紅色政權。8月,鄂西游擊總隊成立,段任參謀長,后代總隊長。在游擊戰中,段德昌與周逸群一道,首創“敵來我飛、敵去我歸、敵多則跑、敵少則搞”的游擊戰術,與1930年12月毛澤東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原則有同曲異工之妙。同年底,鄂西游擊總隊擴編為紅獨一師,段任師長。
1930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在監利縣汪家橋成立,段德昌任副軍長兼第1縱隊司令。此后,他和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周逸群率紅6軍馳騁荊江兩岸,創建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使江陵、石首、監利、沔陽、潛江等縣的蘇區基本連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洪湖蘇區正式誕生。同年7月,紅2軍團成立,段德昌任紅6軍政治委員,不久改任軍長。先后率部參加東進和南下作戰,連克華容、南縣、公安等地,擴大了蘇區。
1930年7月4日,段德昌提出鞏固新蘇區、停止南征的主張,被中央代表否決。結果,南征失利,不僅丟了新蘇區,而且連洪湖老根據地也幾乎全部喪失。面對不利局面,段與賀龍極力主張回師洪湖,重振根據地,遭到排斥。
1930年12月初,段被調任湘鄂西聯縣政府赤色警衛隊總隊長,紅2軍團在楊林市作戰失利,他收攏一部分失散的紅軍戰士和傷病員返回洪湖,并很快同湘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取得聯系,把先后回到洪湖蘇區的近千名紅軍戰士集中起來,組建新6軍(后改為獨立團),他任軍長,周逸群任政委。在國民黨軍重兵“圍剿”的嚴峻形勢下,采取“避其主力,打其虛弱”的戰術,在運動中靈活機動地殲滅敵人,相繼挫敗了國民黨軍第一、第二次“圍剿”,恢復和鞏固了洪湖蘇區,壯大了紅軍和地方武裝力量。
1931年1至5月,國民黨先后調集五個旅的兵力,向洪湖蘇區發動兩次大規模的“圍剿”,蘇區大部分地區被敵占領。段回洪湖后即率領新六軍和赤色警衛總隊,采取“只打虛,不打實;不勝不打,要打必勝”的戰術,靈活機動地與敵周旋,勝利粉碎了敵人的“圍剿”,恢復了洪湖蘇區,新六軍也發展到2000余人。3月以后,以王明為首的中共中央派夏曦主持湘鄂西工作,新六軍改編為紅三軍第九師,段任師長。周逸群犧牲后,段德昌成為洪湖蘇區的主要領導人。
1931年4月,紅2軍團奉令改編為紅3軍,段德昌任紅9師師長。同年夏,國民黨政府軍向洪湖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段德昌率紅九師二十六團北上開辟天(門)潛(江)蘇區,破除洪湖北面之敵,并勝利迎接賀龍紅三軍東進洪湖,同年11月,段代表洪湖蘇區出席瑞金全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至1932年上半年,在粉碎第三次“圍剿”的過程中,段率領紅九師取得了龍王集、文家墩、新溝嘴三大戰斗的勝利,共殲敵一萬多人,繳槍一萬余支。此后,湘鄂西根據地軍民就送給了段德昌“常勝”的美名。
1932年上半年,段德昌率領紅9師,采取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方法,連續取得了龍王集、文家墩、新溝嘴等戰斗的勝利,保衛和擴大了蘇區。同年秋,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未能挫敗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第3軍被迫離開洪湖蘇區。他率領紅9師擔負阻擊、斷后等艱巨任務,經豫西南、陜南、川鄂邊,轉戰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達湘鄂邊。
錯殺犧牲
1933年,湘鄂西蘇區開展的第三次“肅反”運動中,段德昌被“左”傾代表夏曦誣為“改組派”強行逮捕。同年5月1日,被錯殺于湖北巴東縣金果坪江家村,年僅29歲。
段德昌的故事:
儒將奇才
段德昌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還是一位有名的儒將。他天資聰明,1914年10歲時就以詩文對聯出口成章而小有名氣。一天,南縣勸學所所長嚴世杰到段德昌就讀的五德書屋視察,聽到私塾先生對段德昌的介紹后,贊不絕口。于是便出一上聯要段德昌作對:“孔夫子、關夫子,兩位夫子,圣靈威德同結萬世”。段德昌聽后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出口對道:“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廟堂香火永續千秋”。嚴世杰聽罷,連夸段德昌是一位奇才。
段提任紅六軍長后,在洪湖的一次戰斗中俘虜了當地“白極會”匪首顏定成。顏曾飽讀經書,有出口成章之能,而且自負得很,從不拿正眼瞧工農革命將士。這次被俘后很不服氣,想用詩文來難一難段德昌,煞煞紅軍的銳氣。當段德昌提審他時,他愛理不理,突然出一拆字上聯,高聲吟道:“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王子,王王在上,單獨作戰。段德昌會意,不假思索,昂首對出下聯:“襲龍衣,作乍人,魑魅魍魎四鬼兒,鬼鬼居邊,合手都拿!”下聯一出,匪首驚得目瞪口呆,對段德昌刮目相看,連連叩頭認罪。
結識毛澤東
1921年4月的一天,毛澤東以省督學的身份,與新民學會會員易禮容、陳書農到安鄉考察教育。上任才兩個月的督學嚴世杰向毛澤東介紹南縣教育情況,自然有“才來不久,了解膚淺的謙語。客人們也就問起由來,于是扯出了段德昌。
原來早些時候,這里鬧過一場風波。原任督學貪污,把伙食搞得一塌糊涂,于是學生們起來造反了,領頭者就是段德昌。上司平息風波的手段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段德昌受了警告處分,原督學被撤職。毛澤東聽了,想見一見這個“有勇有謀”的段德昌。
恰好,在長沙商專讀書的段德昌這段時間回家照料臥病在床的老父,聽縣勸學所有召,便急匆匆地趕到文武廟。就這樣,段德昌——日后中共重要將領,毛澤東——日后中共領袖第一次握手了。
被自己人砍頭
1931年1月,由王明左傾路線把持的黨中央派夏曦來到湘鄂西蘇區,夏曦極力推行王明左傾路線,指責蘇區“是富農路線統治”,把“肅反”作為最突出、最緊迫的任務,設置獨立的肅反機構“保衛局”,采取逼供、誘供、指名問供手段,隨意將被“審查”對象逮捕或處決。針對夏曦大搞“肅反”擴大化,段德昌當面指責他:“你把根據地搞光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被你殺了,你是革命的功臣還是革命的罪人?”夏曦因而決意除掉段德昌。
1933年4月下旬,夏曦通知段德昌到中央分局駐地金果坪開會,段德昌自知不妙,但仍鎮定自若地赴會。行前,段德昌對愛人劉淑云說:“夏曦要繼續殺人,我反對,他殺的全是我們黨的精華”。
果然段德昌一到,就被以“改組派”、“逃跑主義”的罪名逮捕。段德昌雖立下了“給我四十條槍,三年內不恢復洪湖蘇區,提頭來見”的誓言,但被拒絕。段德昌還將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詩抄下,貼在羈押的石洞中,以抒其懷。
1933年5月1日下午3點,在金果坪江家村的山坡上,夏曦宣布了段德昌的所謂“罪行”和執行死刑命令,時年2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