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簡介及故事
冼星海是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冼星海簡介及故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冼星海簡介及故事: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xiàn)南沙區(qū)欖核鎮(zhèn)),出生于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后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yǎng)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無情的病魔讓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的生平簡介:
1905年6月13日(農(nóng)歷5月11日)生于澳門一個貧苦的家庭,7歲時外祖父去世,母親帶著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養(yǎng)正小學最先接觸音樂。
1918年入嶺南大學(現(xiàn)中山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并發(fā)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chuàng)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chuàng)作了大量戰(zhàn)斗性的群眾歌曲,并為進步影片《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zhàn)開始后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后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4年至1938年間,創(chuàng)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課。教學之余,創(chuàng)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chǎn)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蘇聯(lián)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蘇聯(lián)首都莫斯科。
有趣故事: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于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后,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布:“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tǒng)規(guī)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zhì)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冼星海苦學成才的故事: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正在舉行入學考試。
坐在主考席上的幾位教授,被一個中國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無論是和聲、賦格還是作品分析,成績都屬優(yōu)秀。而且,作曲成績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個。經(jīng)過一番品評,主考教授當即宣布,正式錄取這位中國考生進巴黎音樂學院作曲班。并且說,由于他考試成績優(yōu)異,校方?jīng)Q定給他頒發(fā)榮譽獎。按照學校的慣例,受獎者有權選擇獎品,就看他最需要什么?
這位考生名叫冼星海,他一直神情緊張地站在主考席前,當聽到他被錄取的消息后,才如夢初醒。又聽說讓他自由選擇獎品,一時竟不知所措起來,躊躇了半晌,才羞澀而慚愧地說:“我需要飯票。”
是啊,此時此刻,對于冼星海來說,飯票是他最需要的……
一九O五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星海誕生在廣東省番禺縣珠江邊的一條小船上。臉色蒼白的母親取出一件破衣,用顫抖的手將他裹起來。他的父親因終年在海上捕魚,積勞成疾,早在半年之前就去世了。小星海靠母親給人家做苦工拉扯著長大。為求生計,他們母子曾漂泊到新加坡。
一九一八年秋,星海被人推若進了廣州嶺南大學的華僑學生特別班。一邊學習,一邊當校役,負責上下課搖鈴、擦黑板等工作,以維持讀書和日常生活。在這期間,星海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學音樂。他不分寒暑,堅持不懈地彈奏鋼琴,練習提琴和其它樂器,閱讀了大量的音樂理論書籍。由于他刻苦鉆研,虛心求教,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初步顯示出了音樂才能,被師生們譽為“南國簫手”。
星海并不滿足于己有的成績。他迫切要求提高音樂理論和演奏技巧,后又到北京和上海半工半讀學習音樂。可是在舊中國(編輯注:在偉大的新中國情況更加嚴重),一個窮苦孩子要學音樂,真比登天還難,他的幻想被現(xiàn)實擊玻了。但他并不甘沉淪,他立志要做一個音樂家,用音樂藝術為祖國服務。一九二九年,當他二十五歲的時侯,為了求得深造,他不顧一切艱難險阻,毅然離開祖國,遠涉重洋,到法國巴黎去學音樂。
美麗的巴黎,是《國際歌》的故鄉(xiāng),這里的巴黎音樂學院,是世界許多著名音樂家的搖籃,為各國有志于音樂的青年所向往。可是,巴黎,這世界音樂的首府,并沒有張開雙臂來歡迎冼星海。
冼星海踏上巴黎街頭時,口袋里只剩下了五十個法郎,而在那樣揮金如土的城市,就連最簡樸的一頓飯,也得花十二個法郎呀里冼星海流落在凄風苦雨的巴黎街頭,幾經(jīng)周折才在一家小飯館找到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把牛奶、士豆和牛肉運回來,接著便擦刷店堂地板,然后又忙著挑菜,等侯開門營業(yè)。開店之后就更忙了,跑來跑去,緊張地為顧客報菜送菜。他任勞任怨地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終于領到了六百法郎的月薪,他立即給在祖國的母親寄了一半,用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從此,每天深夜,冼星海送走了最后一批顧客,就趕緊收拾好鍋盆碗盞,把廚房打掃干凈。然后便如饑似渴地開始練習小提琴。拉到實在拉不動了,就在廚房里用桌凳臨時搭個床浦睡一會兒。早晨天亮前,再在廚房里拉一陣琴,然后開始干活。中午飯店休息,他又抓緊時間讀音樂理論書籍。甚至在報菜送菜時稍有空隙,他也要從碗柜里取出小提琴,爭分奪秒地拉上一首練習曲,聽到電鈴一響,他立即收起琴,快步前去給顧客端送飯菜。
冼星海如癡如迷的練琴,引起飯店老板不滿意,有些同事也產(chǎn)生了誤解,常常投以冷眼或挖苦嘲諷。每當星海想練琴的時候,有的人就指手畫腳地故意找些事讓他做,或者說:“快把這一堆碗盆洗出來。”或者說:“再把廚房打掃一遍”不能練琴,這使得冼星海十分痛苦。
后來,冼星海在一位同鄉(xiāng)的幫助下,總算找到了一間住房,這是一撞七層高樓頂上的一間小閣樓。房間只有一人來高,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小方桌,房頂有個透氣的叫做“牛眼”的天窗。每天凌晨,冼星海就起床,打開天窗,站在桌子上,將身子探出窗外,向著廣闊的巴黎上空,盡情地練習小提琴。拉過琴再趕到飯店上班,一直干到深夜再回來,每天十七、八個小時的勞累,使得他情疲力竭,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
有一天,冼星海照常不停地收拾菜盤,為顧客勾劃菜單,然后又捧著一大疊碗盆趕回廚房搶時間洗刷。剛開始洗,上菜的鈴又響了,他扔下手中的活,趕忙端上菜盤去送菜,剛邁幾步,忽然覺得頭暈目眩,眼前一黑,“嘩啦”一聲,連人帶菜一起摔在樓梯口。老板暴跳如雷,將冼星海臭罵一頓之后,就把他開除了。冼星海從碗柜里拿出提琴,憤然離開了飯店,他又失業(yè)了。
夜巴黎的街道,燈紅酒綠。饑腸轆轆的星海在茫然地徘徊著,最后,他象是下了大決心似的,挾著小提琴,鼓足勇氣向一家大餐館走去。館子里除了法國男女顧客外,靠墉一角還坐著兩個穿著特別時髦的中國官費留學生。他們正在喝著高級香檳酒,談論著好萊塢女明星的容貌和巴黎的桃色新聞。
冼星海走進餐廳,神情尷尬地開始了第一次拉琴賣藝。他拉了一曲圣·桑的《天鵝》,又拉了一曲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人們不理會他。他硬著頭皮,拿著盤子走過兩個中國官費生面前,這兩個官費生拉住他,非要他拉當時巴黎流行的黃色歌曲,他堅決不拉,兩個官費生不但不給錢,反把他謾罵、侮辱了一頓……
饑餓、羞辱天天折磨著星海,但他要用自己的音樂去喚醒沉睡的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一天夜甩,寒風呼號,星海沒有棉破,和衣躺在床上,凍得直哆嗦,實在沒法睡一F去,只得爬起來點著煤油燈寫作。忽然,風猛烈地從窗戶吹進來,燈滅了,點著又滅了,一連點了好兒次。寒風猛烈地嘶吼著,星海的心也跟著激烈地顫抖起來,他不禁揮筆疾書,借著風聲的呼號,傾訴痛苦的人生和對多難祖國的深切思念。
一首非凡的樂曲《風》誕生了,并幸運地得到了音樂大師奧別多菲爾的肯定。由于奧別多菲爾的推薦,《風》在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上演出,立即轟動了巴黎。巴黎音樂學院的杜卡斯等著名音樂家,都深深為星海的苦學情神所感動,他們歡迎星海報考巴黎音樂學院。
洗星海終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親自獎給了他一扎飯票,院方還破例地免費供應他的膳食。但那昂貴的學費書費仍然壓得星海喘不過氣來,他一面象‘餓漢”一樣地拼命吞食學校的每一堂課,一面還得在晚間出去做工,掙幾個法郎交學費和房租。
一九三五年春,冼星海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學校再次給他頒發(fā)獎品。他毅然放棄了留在巴黎工作的機會,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成為我國杰出的人民音樂家。他創(chuàng)作了《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不朽的樂曲,是中國新音樂的一位奠基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