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王盡美的簡介
王盡美在黨的創(chuàng)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王盡美的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王盡美的簡介:王盡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zhèn)大北杏村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黨的創(chuàng)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字灼齋,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山東莒縣大北杏村(現(xiàn)屬諸城市)的一個佃農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曾給地主家陪讀,后于枳溝鎮(zhèn)高小畢業(yè),在家務農多年。農暇刻苦自學,酷愛進步書刊,關心國家大事,較早萌發(fā)了民主主義思想與救國救民的志向。
坐落在諸城縣、莒縣、日照三縣交界處的北杏村,山清水秀。銀帶般的濰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脈,一望無際的昌濰平原,在落日余輝下構成了一幅恬靜而又美麗的圖畫。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6月14日,東魯英萃王盡美就誕生在這依山傍水的村子里。
王盡美出身于一個佃農家庭。他才思敏捷,勤奮好學。幼年曾在地主家陪讀,后于枳溝高小畢業(yè),在家務農2年。農暇刻苦自學,酷愛進步書刊,關心國家大事,較早萌發(fā)民主主義思想與救國救民的志向。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臨行前揮毫作詩,以抒情懷。詩日:“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zhàn)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
1919年,“五四”運動的風潮波及全國,王盡美被選為省一師北園分校代表,積極聯(lián)絡學生建立愛國反日組織,帶領同學參加集會、游行,開展宣傳活動。1920年秋,他與鄧恩銘等發(fā)起組織“勵新學會”,創(chuàng)辦《勵新》半月刊,積極研究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初又組織“勞動周刊社”,出版《濟南勞動周刊》進行“提高勞動者地位”、“改善勞動者生活”的宣傳,為革命進行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同時加強同北京、上海等地共產主義者的聯(lián)系,積極醞釀建立共產主義組織。不久,在李大釗同志的幫助下,秘密建立濟南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他和鄧恩銘以濟南共產主義小組代表的名義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更加堅定了他為實現(xiàn)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獻身革命的信心與決心,并改名王盡美。
會后,王盡美回到濟南。為了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9月建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發(fā)展會員數(shù)十人。同時,積極領導開展工人、學生、農民運動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各項活動。1921年冬,被省立一師以“危險分子”嫌疑開除學籍,從此專門從事革命工作。1922年1月,與鄧恩銘、王象午、王復元、王樂平等作為山東的共產黨、國民黨及產業(yè)工人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后留蘇參觀學習。5月回國,建立中共濟南小組(直屬中央),王盡美任組長。6月上旬,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盡美任支部主任。時值軍閥政府警察廳通令征收理發(fā)業(yè)“衛(wèi)生執(zhí)照”捐,盡美趁機組織發(fā)動理發(fā)工人大罷工,迫使反動當局答應免去“衛(wèi)生執(zhí)照”捐、全部釋放被捕工人、允許自由組織工會等三項條件。罷工的勝利,使廣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為濟南開展工人運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為從理論上武裝工人群眾,更好地開展工人運動,1922年7月創(chuàng)辦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機關刊物《山東勞動周刊》。
1922年7月中旬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向大會匯報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精神及列寧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指示。會后,黨中央派陳為人來山東幫助建立中共濟南支部(直屬中央),王盡美任書記。8月調北京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參與制定《勞動法大綱》。9月奉派去山海關、秦皇島等地領導工人運動,建立黨組織。在他領導下,京奉鐵路山海關工人于10月3日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罷工斗爭,歷經(jīng)9天,終于取得勝利,爭得工人俱樂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動了京奉鐵路全線各地的罷工斗爭。繼之參加領導了秦皇島開灤五礦工人總同盟罷工斗爭。1922年11月,領導建立秦皇島地區(qū)第一個黨小組。
1923年1月,又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盡美任總工會秘書。后因敵人通令緝捕,中共中央決定于1923年2月調王盡美重回山東負責黨的領導工作。10月任中共濟南地方委員會書記,與王樂平等在濟南組織“平民學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蘇聯(lián)十月革命經(jīng)驗,開展革命活動。不久,根據(jù)中共“三大”決議規(guī)定參加了國民黨,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12月又代表中共濟南地委去北京聽取李大釗的報告。歸途中在天津飯店受到孫中山的接見,并被孫委以國民會議宣傳員特派員。其間,他正確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方針,積極建立與發(fā)展國共合作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積極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建立黨的組織,使山東黨的工作迅速發(fā)展。長期的忘我工作和艱苦生活,使他患了肺結核。
1925年春節(jié)前夕,在濟南與反動的____徒連續(xù)進行3天大辯論,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住進醫(yī)院治療。時值國民會議促成會和工人運動蓬勃開展之際,盡美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zhàn)斗,廣泛聯(lián)系群眾,到處開會演講。在他的艱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島國民會議促成會。2月正式成立中共山東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盡美為委員,他與鄧恩銘一起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和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并取得勝利,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3月1日,他與王哲一起去北京參加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并于3月12日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葬禮。4月又去青島與鄧恩銘一起領導青島紗廠工人第一次聯(lián)合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定了9項復工條件。同年6月,因肺病復發(fā),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故鄉(xiāng)養(yǎng)病,受到親人、鄰居、同學、故友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后因病重又到青島醫(yī)院治療。病危期間,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希望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和為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xiàn)而奮斗到底。”
1925年8月19日逝世,終年27歲。
王盡美同志逝世后,青島黨組織及在青工作的戰(zhàn)友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黨組織負責人宣讀了他的臨終遺囑。嗣后,派人把他的靈柩送回大北杏村安葬在村東南的棗行墓地。1959年,中共山東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將王盡美遺骨遷到濟南英雄山(四里山)烈士陵園。1971年中共諸城在大北杏村前的喬有山上修建王盡美烈士紀念館。盡美同志的故居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