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的簡介
蘇烈,字定方,后人通稱為蘇定方。唐初著名軍事將領,是唐初朝廷的一員得力干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蘇定方的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蘇定方的簡介:
蘇烈(592年~667年),字定方,后人通稱為蘇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縣)人,唐初著名軍事將領。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左衛大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戶。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并以其先后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員得力干將。
隋末天下大亂,盜賊降起,定方父蘇呂,在本地組織了數千人的隊伍,防護盜成侵擾本鄉。定方從小就有大丈夫氣,敢說敢于,琥勇異常,同輩均敬服。年十五時,就跟隨父親與賦作戰,常率先登城陷陣。父死后,定方繼其巡志,率領眾人被劇成張余稱、楊公卿,追趕們數里才罷。從此之后,盜賊不敢再佐本地,地方的父老百姓都贊揚他為鄉親們作了大好事。
貞觀初年,蘇定方跟隨李靖進擊突歷。定方親自率領二百騎兵為前镕,乘天大男,直沖進敵軍統帥頰利可桿的苗帳,頰利當時嚇得夠嗆,倉皇逃去。定方殺死了數百名敵軍,其余大部投降。以后,又與程么振東征商麗,得勝歸朝,授右屯衛,臨清縣公。
顯慶元年(656年),西突厥進犯,蘇定方跟隨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即程咬金)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唐軍的大部隊與西突厥四萬精兵遭遇時不支,蘇定方率500騎兵沖入敵陣,十蕩十決,斬敵千余人。因副總管王文度阻撓,這次西征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顯慶二年(657年),蘇定方升伊麗道行軍總管,率領萬余唐兵和回紇兵組成的混合軍團再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先擊木昆部,破之。部隊到了曳咥河西,賀魯率軍10萬將他們包圍。蘇定方命步兵持矛環據南原,自率騎兵列陣于北原。西突厥軍三沖南原未逞,蘇定方率騎兵乘勢反擊,大敗西突厥軍,追擊三十里,斬獲數萬人。接下來前進的途中天降大雪,蘇定方說服部眾晝夜兼程,繼續追殲,在雙河時與南路唐軍會師又長驅200里,直抵金牙山賀魯牙帳,把西突厥的老窩端了,破其數萬人,悉歸所部。又派了一隊人馬繼續追擊逃亡的賀魯父子,最終生擒阿史那賀魯。此戰,蘇定方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重點打擊相結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時反擊,窮追猛打,連續作戰,終獲大勝。戰后,因功拜左驍衛大、刑國公。
顯慶四年(659年),西城思結部酋長都曼勾結疏勒等三部叛離唐朝,唐高宗詔令定方為安撫大使,率兵征討。定方選精卒一萬,勁騎三千,立即出發,晝夜兼程行300里,迅速抵達都曼勞地,都曼大驚失措,全軍亂成一團,大敗而逃。定方跟蹤追擊,把都曼團團包圍起來,迫其投降,俘獻于朝。蔥嶺以西悉定。定方累功遷為左武衛大。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新羅王上表求援,訴百濟進擾新羅,唐高宗命蘇定方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率1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軍百濟。至熊津江口,正值百濟派兵前來防守,定方下令不待整列,立即向敵軍沖擊。百濟兵不但沒站住腳,連喘息的功夫都沒有就遭到進攻,立即大亂奔逃,數千人被殺,所余兵卒拼命逃走,唐軍在后步步追擊,迅速趕到百濟首都。百濟王傾力相拒,被唐軍一陣沖殺,損失萬人,抵擋不住,退回城內。剛入城,唐軍已跟蹤而入,城門未及關閉,只好退守內戰。定方乘勝猛攻,守城將士陸續投降,百濟王父子無路可走,最后也只得自縛投降。期間百濟曾借來日本援兵,同樣又是讓蘇定方殺得大敗而歸。戰后,朝廷任命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病卒,享年七十六歲。
初戰西突厥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蘇定方隨左衛大程知節征討西突厥賀魯部,蘇定方任前軍總管。此次戰爭,西突厥出動了大批精銳騎兵。唐軍至鷹婆川,“突厥有二萬騎來拒,…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領二萬余騎續至”。兩軍展開惡戰,唐軍前鋒蘇海政部受阻不進。此時蘇定方正率部在山間休整,無意中發現突厥主力就在對面山嶺上,便“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賊眾大潰,追奔二十里,殺千五百人,獲馬二千”,突厥人馬遭受突然襲擊,死傷慘重,所棄軍需物資“綿亙山野,不可勝計”,戰況出現了轉機,開始變得對唐軍有利起來。但是由于副大總管王文度的嫉妒和大總管程知節怯敵,致使唐軍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而是整日在原地操演,致使“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對此定方心如火焚,進言道:“本來討賊,今乃自守,馬餓兵疲,逢賊即敗,怯懦如此,何功可立?”最終唐軍無功而還,大總管程知節、副大總管王文度等人皆因膽怯畏戰和參與殺俘謀財被撤職查辦,唯蘇定方卻因主戰有功而被提升為行軍大總管。
再征西突厥—俘賀魯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與西突厥的戰爭再一次爆發,擢升為行軍大總管的蘇定方總督唐軍,“自金山之北指處木昆西突厥將領部落,大破之。”唐軍攻勢如潮,給各部突厥以極大壓力,逼使其中一部共萬余帳來降。蘇定方一面安撫降眾,一面繼續揮軍深入。突厥首領賀魯率十萬人馬來拒唐軍,而此時定方手下僅萬余人,據《舊唐書·蘇定方傳》記載,當時情形十分險惡,“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面對這以一比十的形勢,蘇定方臨陣不亂,沉著指揮,他命步兵列陣據守中央開闊地,集中所有長兵器向外;他親率精銳騎兵,排陣予北面高坡。突厥大軍先沖擊唐步兵陣,三沖末動,于是“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里,殺人馬數萬”。在這次戰斗中,蘇定方發揮了高超的戰術指揮水平,扭轉了局面,使唐軍從氣勢壓倒了對方。第二天,蘇定方未給敵人以喘氣的機會,率唐軍又起攻勢,逼使賀魯手下眾將紛紛來降,唯賀魯帶親兵數百騎逃脫。唐軍乘勝追擊,所過之處蕃邦部落莫不歸附,追至伊麗河今新疆伊犁河,又與賀魯殘部發生激戰,賀魯殘軍幾乎遭到全殲。但是賀魯卻再一次逃脫,于是蘇定方“遣副將蕭嗣業追捕之,至石國今蘇聯塔什干一帶擒之而還。”這次擊敗西突厥,蘇定方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了唐高宗的賞識,升遷為左驍衛大,封邢國公,其子蘇慶節也被封為武邑縣公。
平定蔥嶺之亂——俘多曼
不久,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昆侖山等一帶三國復叛,叛軍首領多曼自恃兵勇城堅,以馬頭川為據點,不斷侵擾。蘇定方受詔為安撫大使,率兵討伐。這一次作戰,蘇定方改變戰術,“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到天明時,唐軍離城只有四十里了,由于唐軍出乎意料地直搗其老巢,“多曼大驚,率兵拒戰于城門之外”,兩軍交戰,叛軍大敗,退守城池,蘇定方指揮軍隊將城門死死堵住。等到晚上,各路唐軍紛紛趕到,四面圍困,并伐木制造攻城器械,遍布城下。多曼自知不免,只得出城投降。這次由于蘇定方派出快速部隊長途奔襲,直插叛軍心臟,完全打亂了叛軍的計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兵貴神速”這一軍事原理得到出色運用的戰例。待凱旋回朝,唐高宗在乾陽殿又一次召見了蘇定方,“定方操多曼特勒獻之”。從此蔥嶺以西平定,蘇定方因功“加食邢州鉅鹿三百戶,轉左衛大”。
東征百濟--俘義茲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坐鎮太原,授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今朝鮮)”。大軍至熊津江今朝鮮南部錦江口時,百濟軍隊早已據江為天險,與唐軍對峙。此年蘇定方已69歲,但仍身先士卒,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他率決死隊強渡大江,靠山布陣,與百濟軍隊激戰,為大批唐軍登陸爭取時間,百濟人抵擋不住,死數千人而潰。而蘇定方“于岸上擁指揮陣,水陸齊進,飛楫鼓噪…”,可以想象當時唐軍在蘇定方的調遣之下勢如破竹,一瀉千里,場面極其壯觀。待離敵都城20里時,“賊傾國來拒,唐軍大戰破之,殺虜萬余人,追奔入郭城)”,逼使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棄王位而“奔于北境”。唐軍遂繼續進軍,圍困其皇城。此時由于城內百濟王之次子泰自立為王,引起皇室內訌,百濟王嫡孫文思引本部向唐軍投降,唐軍趁勢加緊攻城,迫使泰開門投降,隨后百濟大將稱植又押百濟王義慈來降,接著太子隆又率各城守將來降,于是百濟平定。
蘇定方征戰一生,所得賞賜無數,但他為人正直,不義之財分文不取。據《新唐書·蘇定方傳》記載:永徽年間,他隨程知節第一次征西突厥,軍至恒馬城時,有突厥部落來降,副大總管王文度出主意要把降兵統統殺死,私分其資財。定方日:“如此自作賊爾,何成伐叛。”文度不從。及分財,唯定方一無所取。也正由于蘇定方為人正直,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當他平定蔥嶺叛亂,得勝還師,受到高宗召見時,一旁有官員請求高宗依法處罰被俘的叛將,而蘇定方卻頓首日:“意許不死,原丐饒其命。”帝日:“朕為卿全信”,于是饒了叛將多曼等人的性命。
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定力病卒于邊睡妊上,已經七十六歲了。對蘇定方的死,高宗深為哀憚,他指責左右的大臣們說:“定方對于園家有很大的功勞,應當受到褒略,你們為什么都不為他說話呢?”乃下沼瞄定方為左貌衛大,幽州都督。
蘇定方從少年時起就投身軍旅,戰斗一生,不僅有勇有謀,而且剛直不問,言而有信,不傀為唐初的名將。
人物評價:
蘇烈少年時代就以“驍悍多力,膽氣絕倫”聞名鄉間,十五歲隨父征戰,沖鋒陷陣。其父死后統率部眾,屢次擊敗侵犯鄉里的叛賊,“自是賊不舍境”,深受家鄉人民信賴。隋朝末年又跟從竇建德、劉黑闥河北起義軍攻城略地,“每有戰功”。歸順大唐后,在對外征伐中蘇烈脫穎而出,建立赫赫功名,真正完成了平定四方的壯舉,世人皆稱蘇定方。他是典型的在戰場上長大、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從揮軍中亞到劍指朝鮮半島,其戰場跨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定方馳騁疆場數十年,“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盡皆震懾降服,馬蹄踏處,即為大唐!奠定了盛唐廣袤疆域的基礎,大唐的聲威也隨之播及西北邊隅和東方遐邦。更難得的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蘇定方在人生的最后時光卻依然鎮守在吐蕃戰場的最前線,直至逝去,堪稱祖國河山最堅定的守護者,大唐帝國最銳利的戰爭機器。朝廷“賞賜珍寶,不可勝計”。
他不僅英勇蓋世,而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后,定方“乃悉散諸部兵,開道置驛,收露胔,問人疾苦,賀魯所掠悉還之民”;曾答應都曼饒他性命,為保全信義,便頓首乞求高宗免其死罪;而當蘇定方遇到才德兼備、資質絕佳的青年裴行儉時,“甚奇之”,直感慨“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于是傾囊相授,“盡以用兵奇術授行儉”。定方去世后,作為著名書法大家的裴行儉也成為了唐高宗中后期的一代將星,“儒將之雄”,官拜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并成功為大唐收復安西四鎮,同其恩師蘇定方前后輝映,唐朝建中三年,師徒二人雙雙配享武廟,在代表古代武將至高榮耀的圣殿享受祭祀。
唐朝初年國力逐漸從多年戰亂中恢復,為了國土安定,朝廷對外采取征討與安撫并重的政策,既保護了邊境百姓的利益,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又向落后地區傳播了先進的大唐文明,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為今天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蘇定方,也作為唐朝強盛時期的優秀將領代表,成為民族反擊侵略,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征!唐朝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其疆域至高宗朝達到了巔峰,東征西討、戰斗一生的邢國公可謂功不可沒!
“蘇定方,名將亦大將,年七十六”——(毛澤東讀《舊唐書·蘇定方傳》批語)。
《舊唐書》:“邢國公神略翕張,雄謀戡定,輔平屯難,始終成業。疏封陟位,未暢茂典,蓋闕如也。”
《新唐書》:“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里,窮討殊斗,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
張預:“孫子曰:“微乎微乎,至于無形。”定方乘霧行而破頡利。又曰:“速乘人之不及。”定方見塵起而馳搗賊營。又曰:“出其不意。”定方知虜恃雪而追掩是也。”
陳元靚:“邢公御侮,闞如虓虎。生執都曼,鉗驅賀魯。暨平百濟,凡攻皆取。伐國之功,焜耀千古。”
黃道周:“蘇子定方,少年驍勇。鄉里賊侵,賴之不恐。突厥從征,乘霧一涌。誅者不勝,降者接踵。賀魯再征,攢槊殊猛。大雪不休,砍幾絕種。后襲諸敵,三路云擁。面縛而降,獻俘丹甬。論法應誅,苦求恩寵。蔥嶺以西,因而朝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