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是著名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人物梅蘭芳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人物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乳名裙姊,字畹華,另稱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漢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蘇泰州。出身于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也常跟著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臺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他刻苦學習昆曲、練武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并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梅先生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抗戰期間蓄須明志,拒絕演出,靠寫字賣畫為生。解放后歷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65歲高齡,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戲《穆桂英掛帥》。1961年8月8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祖父梅巧玲,咸豐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脫籍自營景和堂,甚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絕,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長子梅雨田(大鎖),次子梅竹芬(二鎖),皆承祖業,為名歌郎。梅竹芬后為景和堂二主人,二鎖體弱,晝歌夜飲,因致肺疾,支離床次,骨瘦如柴,未幾病死。梅蘭芳遂孤,恃伯父大鎖撫育。稍長,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門下,蘭芳姐夫)處學藝,同習者小芬弟幼芬、蘭芳表兄王惠芳,開蒙吳菱仙。其始,蘭芳不甚入藝,吳師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間亦曾有過侑酒生意,賴仕商以巧玲孫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彥,嬖蘭芳甚,出巨金脫籍,遂搭班喜連成,時14歲。遇馮耿光(字幼薇,大銀行家),尤盡其力,為營住宅于北蘆草園,揮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時仕商結成梅黨,蘭芳急速躥紅,為梨園教主。非惟時機,亦以德藝色皆重。
藝名由來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出生于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為楊隆壽之長女長玉。他8歲學藝,師從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歲登臺,他刻苦鉆研不斷實踐,繼承并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風格獨具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但他到16歲才起了“梅蘭芳”這個藝名。梅蘭芳為中國“四大名旦”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連成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葉春善偕籌資組建喜連成的開明紳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倆邊爬山,邊閑談,忽然發現有一人在小樹林里練劍,但見他體態輕盈,動作敏捷,那劍被他舞得寒光閃閃,風聲嗖嗖,把自己圍在水潑不進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簡直看呆了。他生平酷愛京劇,也觀賞過不少武術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見到這樣的絕倫劍技,還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連連拍手叫好。那舞劍人聽到有人喝彩,連忙把劍收住,兩頰緋紅,用手帕揩拭額頭沁出的細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禮:“牛老板,喜群獻丑了。”
牛子厚這時近前定睛細看,只見面前這個年輕人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真是一個挑大梁的料子,便問道:“你可曾有藝名?”葉春善接答道:“我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說:“這孩子相貌舉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給他更名‘梅蘭芳’如何?”葉春善師徒二人欣然同意。從此,就用了“梅蘭芳”這一享譽國內外的藝名。
擅長角色
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人物生平
梅蘭芳(1894年-1961年),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劇世家,10歲登臺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臺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臺、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后,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1961年8月8日(農歷六月廿七),梅蘭芳病逝。
從藝一生
梅蘭芳8歲開始學戲, 9歲從名旦吳菱仙學唱青衣。光緒三十年(1904)農歷七月初七,10歲的梅蘭芳第一次登臺,在七夕應節戲《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的織女。1908年,搭喜連成班演出。這時他一面繼續就教于吳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學花旦戲,并刻苦學習昆曲,練武功和□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為日后的藝術創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臺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在上海期間,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臺、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搭翊文社演戲,排出第一個時裝新戲《孽海波瀾》。1914年秋,梅蘭芳再次應邀赴上海演出,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上座經久不衰,盛況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國的觀眾,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回京后,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兩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基礎,并開始了大量新劇目的排演和藝術上的革新。
從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蘭芳新排演了11出戲,其中有時裝新戲《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古裝新戲《牢獄鴛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還有昆曲傳統戲《思凡》、《春香鬧學》、《佳期、拷紅》以及《風箏誤》的《驚丑》、《前親》、《逼婚》、《后親》等。在此后數年中,梅蘭芳又繼續排演了大量古裝新戲,如《廉錦楓》、《霸王別姬》、《天女散花》、《麻姑獻壽》、《洛神》、《西施》、《太真外傳》等,并整理演出了傳統劇目《宇宙峰》、《貴妃醉酒》、《奇雙會》、《金山寺》、《斷橋》、《姑嫂英雄》(《樊江關》)、《打漁殺家》、《二堂舍子》、《審頭刺湯》等。
1918年后,梅蘭芳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臺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9年4月,梅蘭芳應日本東京帝國劇場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記》等戲。一個月后回國。1921年編演新戲《霸王別姬》。1922年主持承華社。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蘭芳率團赴美,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市獻演京劇,獲得巨大的成功,報紙評論稱,中國戲不是寫實的真,而是藝術的真,是一種有規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間,他被美國波莫納大學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梅蘭芳遷居上海,先暫住滄洲飯店,后遷馬斯南路121號。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劇,宣揚愛國主義。1935年他曾率團赴蘇聯及歐洲演出并考察國外戲劇。在京劇藝術家中,出訪最多和在國內接待外國藝術家最多的當屬梅蘭芳,他把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和藝術家謙遜、樸實的優良品質介紹給了各國人民,因此人們稱他為本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國京劇藝術的文化使節。
抗戰爆發后,日偽想借梅蘭芳收買人心、點綴太平,幾次要他出場均遭拒絕。梅蘭芳考慮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紅玉》等劇,激勵人們的抗戰斗志。1941年香港淪陷后,他安排兩個孩子到大后方讀書,自己于1942年返滬。抗戰勝利后,梅蘭芳在上海復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攝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國拍攝成的第一部彩色戲曲片。
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應邀至北平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劇研究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并先后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攝了《梅蘭芳的舞臺藝術》,收入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宇宙鋒》、《斷橋》等及他的生活片斷和他在工廠、舞臺演出的《春香鬧學》等戲的片斷。1956年他率中國京劇代表團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掛帥》,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節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蘭芳文集》、《梅蘭芳演出劇本選》、《舞臺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先后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成就影響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并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并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梅蘭芳先后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先后任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院院長,195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歷史點評:梅蘭芳先生在舞臺上度過近60個春秋,演出過無數劇目。他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征,是我國人民的驕傲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