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獨孤信的歷史
獨孤信是五胡亂華時的一個著名的帥哥,北周時期云中(今大同)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北周獨孤信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北周獨孤信的歷史:
他出生在一個鮮卑小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愿。父親獨孤庫英勇豪爽,當地民眾無不敬服他,母親費連氏也是貴族出身,大概是因為優生優育吧,他們的兒子也是一表人才,風度翩翩,史稱他“美容儀,善騎射”。關于他最有名的傳說是這樣的:有一天,獨孤信騎馬到城外打獵,回家時晚風獵獵,吹歪了帽子,牽黃擎蒼,鮮衣怒馬,這場景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酷。第二天,滿城的男子都歪戴著帽子。從此以后就有了這樣一個說法:側帽風流獨孤信。在草原上長大的男人,特別是在亂世,大多會出現在沙場,獨孤信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戰功赫赫。他初投葛榮帳下時還非常年輕,年輕人愛漂亮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在軍中,人們時時能看到穿著奇特服飾的獨孤信,這種另類打扮為其掙得了一個美名:“獨孤郎”。
在魏分東西之際毅然舍家為國,獨孤信選擇了西魏。此后,他苦苦跟隨宇文泰達幾十年之久,為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竭誠盡忠。正是在獨孤信這樣一批英雄豪杰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勢力不斷增大,羽翼日漸豐滿,使得西魏政權最終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獨孤信也因此從西魏末相變為北周開國元勛,先后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浮陽郡長、衛大、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仆射、荊州刺史、車騎大、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
只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歷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生,功勛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
相關資料介紹:
獨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獨孤如愿,字期彌頭,鮮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將領,八柱國之一。
獨孤信容貌儀表俊美,善于騎馬射箭。初為葛榮部下,葛榮失敗后,投歸爾朱榮。隨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陽郡公。西魏建立后,獨孤信任衛大、都督三荊州諸軍事、大都督、荊州刺史等職,用以招撫被東魏所占據的荊州的百姓。
大敗東魏弘農郡守田八能、都督張齊民、刺史辛纂,于是平定三荊。不久,東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率軍突至。獨孤信認為敵眾我寡,率部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了三年。大統三年(537年)才回到長安。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有損國威,便上書請求治罪,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寶炬的寬宥,任命為驃騎大,加侍中、開府銜,使持節、儀同三司和浮陽郡公的官爵照舊。
后隨丞相宇文泰收復弘農,攻克沙苑。率軍與馮翊王元季海進入洛陽。潁、豫、襄、廣、陳留等地相繼誠心歸附。大統六年(540年),東魏侯景侵犯荊州,宇文泰命其與李弼出兵,侯景撤軍后,獨孤信擔任大使,撫慰三荊。
北周建立后,升任太保、大宗伯,晉封衛國公,食邑一萬戶。趙貴被處死后,獨孤信以同謀罪被免職。不久,被晉公宇文護逼迫在家中自盡,時年五十五歲。
獨孤信卓有軍事才華,被譽為一代名將。當年的“獨孤郎”還只是鋒芒初露,如今的獨孤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他久經沙場,用兵如神,屢次出奇制勝,為西魏立下汗馬功勞。
大統三年(公元537年),剛從建康歸來不久的獨孤信便跟從宇文泰出征東魏。此次出兵十分順利,一路勢如破竹,弘農即刻被攻下,又在沙苑大敗高歡親率的10萬大軍。得勝后班師回朝,文帝對眾將士大加賞賜,獨孤信被封為河內郡公。
一日,獨孤信巡行于俘虜營中,偶然發現了一位遠房親戚,忙—上前去尋問家中情況,誰知那位遠戚卻告訴他其父已經過世了。獨孤信頓時肝膽欲裂:“沒想到當初一別之后,我們父子竟再無見面之期了!”于是趕回家中,“發喪行服”。
不久,他接令回朝,與馮翊王元季海一起統兵兩萬直逼洛陽。時任洛陽刺史的廣陽王元湛聞風喪膽,棄城而逃,獨孤信等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金墉城。大統四年,東魏卷土重來。侯景、高敖曹二人為先鋒圍攻洛陽,高歡則親率大軍隨后而至。東魏軍來勢兇猛,“悉燒洛陽內外官寺、居民,存者什二三。””獨孤信等被圍困在金墉城內,情況大為不妙。此時,獨孤信異常冷靜,一方面派人十萬火急地送信至朝中請求增援,另一方面鼓舞士氣,嚴加防范,固守城中“旬有余日”。當時西魏文帝正欲與丞相宇文泰去洛陽祭拜列祖列宗的園陵,收到告急文書后,馬上率援軍東行。至澶東,侯景等人連夜解金墉之圍離去。宇文泰輕騎追擊至黃河邊上,侯景布陣迎戰。因戰馬中箭受驚,宇文泰不幸跌下馬來,幸為李穆所救,只得敗退而歸。西魏軍稍作休整后,再度發起進攻,“是日,東、西魏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早至晚,戰數十合,氣霧四塞,莫能相知”。獨孤信、李遠任右面先鋒,趙貴、怡峰任左面先鋒,交戰皆失利,其他將領見狀忙引兵后退。獨孤信本已身處劣勢,又見文帝、宇文泰不知去向,深知自己也無回天之力,只好棄卒先歸。
大統六年(540年),東魏侯景從三鴉出發,準備收復荊州。獨孤信統5000騎兵馳出武關增援,侯景一見,連忙撤軍返回。
第二年,岷州(今甘肅省岷縣)刺史赤水糾集蕃王梁仙定舉兵反叛,朝廷下詔令獨孤信率軍討伐,以平定叛亂。獨孤信奉旨至岷州,見赤水、梁仙定怒斥道:“你們身為朝廷命官,沐浴龍恩,而今竟舉兵反叛!看我不拿你們這等不忠不義之賊!”兩軍交戰才幾個回合,梁仙定就被獨孤信的部下殺死。但其兄弟兒子們仍不死心,率余軍繼續作戰。獨孤信勒兵轉向萬年,駐扎在三交谷口。叛軍不肯屈服,“并力拒守”。獨孤信想:長此糾纏下去,于我軍不利。遂生出一道妙計,詭騙叛軍道:“你們這些叛賊死到臨頭還不反悔,今我大軍已至,爾等已身陷重圍之中了!”叛軍聞知大驚,環顧四周,只見山上風吹草動,果真似有萬千大軍埋伏其中,嚇得趕緊放下武器,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獨孤信率軍乘勝北追,一直追到岷州城下,城里的叛軍知道大勢已去,慌忙出城繳械投降。獨孤信又立大功一次,被朝廷加授為太子太保。
魏自分東西以來。兩邊各不臣服,常為領土之事爭戰不休。大統九年(543年),烽火又起。高歡與宇文泰各自率兵在洛陽邙山展開大戰,經過幾次交鋒,西魏左軍趙貴等五員大將相繼失利,東魏占居優勢。宇文泰又親自出陣與東魏交戰,再度失利,只好在日暮時分引兵逃走。高歡忙派兵追擊。正在這個危急時刻,獨孤信趕到,與于謹招聚剩下來的散兵游勇,從后部偷襲東魏追兵。追兵怎會料到身后竟然還會有敵軍,頓時驚慌失措,軍心大亂,“西魏諸軍由是得全”。
西魏不僅外有東魏強敵,內部反叛亦接連不斷。大統十二年,涼州刺史宇文仲和聚眾反叛,獨孤信率怡峰前去征討。宇文仲和固守武威城,獨孤軍屢攻不下,相持甚久。獨孤信仔細斟度形勢,終于找出了叛軍的漏洞。是日深夜,他命手下諸將用云梯從東北方攻城,自己則率精兵從西南方進攻,兩面夾擊叛軍。城內宇文仲和的士兵們正昏昏入睡,及待發覺,雖奮力抵抗,但為時已晚了。黎明時,獨孤信等便攻入城內,擒捉宇文仲和,并俘獲了叛民6千戶,全部解押至長安。獨孤信因此被拜為大司馬。
此后,獨孤信又分別于大統十三年、十六年兩次出征,進位至柱國大。與丞相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李密曾祖父)、隴西公李虎(李淵祖父)、南陽公趙貴、常山公于謹、彭城公侯莫陳崇并為八柱國,“當時榮盛,莫與為比”,并且福蔭諸子,他的兒子中有五個分別被封為公、侯、伯,累計加封四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