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的簡介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陳景潤的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陳景潤的簡介: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 ~ 1996年3月19日),漢族,籍貫福建省福州市。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9年,中國發行紀念陳景潤的郵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
生平簡歷: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學校拒絕上講臺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后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56年,發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先生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
1957年9月,由于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8年被定為一級研究員
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榮獲首屆華羅庚數學獎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
發表研究論文25篇,并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前身福州英華高一上春季班,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3]。
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時年20歲)
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并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時年24歲)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并被選為人大。
1979年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大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
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1984年4月陳景潤從家中騎車到魏公村的新華書店買書,被一輛急行的自行車撞倒,后腦著地,當即昏迷,在治療中被診斷患上了帕金森氏綜合癥。事隔幾個月,陳景潤乘公共汽車到友誼賓館開會,車到站時被擁擠的人群從車上擠下,摔昏在地。從此,生活一直需要人護理。
1996年3月19日,因呼吸循環衰竭,經搶救無效于1996年3月19日13時10分逝世,享年62歲。
主要作品:
《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
《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數學趣味談》
《組合數學》,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
《哥德巴赫猜想》,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
《初等數論》,科學出版社,第一、二、三部分別出版于1978,1982,1989.
主要榮譽:
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任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圣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后,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后,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鉆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外語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鉆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鉆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癡人”和“怪人”。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于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