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簡介及故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德國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奠基者,二十世紀兩大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愛因斯坦簡介及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愛因斯坦簡介及故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擔任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并當選為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院士。1933年愛因斯坦在英國期間,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因為受到納粹政權的迫害,脫離德國到美國,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寫了一篇著名論文,“我不信仰一個人格化的神“。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頓。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應用等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的生平簡介:
愛因斯坦生于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親波林·科克是一位鋼琴家。五歲時對袖珍羅盤著迷,六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意大利米蘭。盡管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不是很好,但愛因斯坦在就讀小學和中學時,是一個頂級水平的學生。隨著愛因斯坦的長大,他在數學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天賦。
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市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該校校長赫爾岑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在阿勞州立中學學習的這段時光中使愛因斯坦感到快樂,這所學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范系學習物理學,學校里的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韋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討厭愛因斯坦,曾對愛因斯坦說:“你很聰明,但有個缺點,你聽不進別人的話”,愛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馬利奇時常與韋伯教授沖突,她指責他對愛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愛因斯坦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手部嚴重燒傷。1900年畢業,沒能如愿留校擔任助教,只能靠當“家教”維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M. Grossman)的父親協助下,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六篇劃時代的論文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布朗運動的一些檢視》。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為“世界物理年”。
1905年3月,德國《物理年鑒》發表《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愛因斯坦解釋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組成的,并且量子可以像單個的粒子那樣運動。“光量子”理論把1900年普朗克創立的量子論大大推進一步,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動—粒子二元性。 1905年5月11日,德國《物理年鑒》發表一篇用布朗運動解釋微小顆粒隨機游走的現象的論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這篇論文是對布朗運動這種平移擴散的開創性研究。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年鑒》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一文。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基本公理:“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國《物理年鑒》刊出《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 ),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隨后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
愛因斯坦成名:
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的兼職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1914年,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特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洪堡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亨德里克·洛倫茲和保羅·埃倫費斯特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投入公開和地下的反戰活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于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蝕觀測結果所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激光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認為相對論還有爭議。
1933年1月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后,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后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擔任新建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普林斯頓大學非同一機構),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7年愛因斯坦曾經探訪住在美國加州的查理·卓別林。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后,為開展反對核戰爭和反對美國國內右翼極端分子的運動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愛因斯坦去世: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頓。一位名叫托馬斯·哈維的普林斯頓醫院病理醫生在驗尸過程中,在未經愛因斯坦他的家人允許下,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這位病理醫生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界能夠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以發現愛因斯坦那么聰明的原因(愛因斯坦的腦)。為遵照愛因斯坦的遺囑,他死后并沒有舉行任何喪禮,也不筑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會令埋葬他的地方成為圣地。愛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從事尋找統一場論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沒有獲得成功,對此,著名的愛氏研究專家亞伯拉罕·派斯曾說:“愛因斯坦在1925年之后就應該去釣魚,而不是繼續做研究”。現在,尋找比統一場論包含內容更廣泛、能夠統一解釋各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
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Ulm,Kingdom of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
父親:Hermann Einstein(赫爾曼·愛因斯坦)生日1847年8月30日,愛因斯坦出生時32歲;
母親:Pauline Koch (保玲·科赫) 生日1858年2月8日,愛因斯坦出生時21歲。
1881年11月18日,愛因斯坦的妹妹瑪婭在慕尼黑出生。
愛因斯坦與前妻米列娃有一個未婚私生女麗瑟爾(1902年(壬寅年)—1963年),不過在1903年到1919年愛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來米列娃為愛因斯坦生了兩個兒子漢斯·愛因斯坦和愛德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是他的堂姐的表姐,他們的母親是親姐妹, 他們的曾祖父都是魯普特·愛因斯坦。這個婚姻從1919年到1936年愛爾莎逝世。愛因斯坦的二兒子愛德華受米列娃家庭遺傳的影響患有精神分裂癥,一生未娶。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是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水利工程教授,有三個孩子,大兒子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是一名物理學家,二兒子Klaus Martin (1932—1938年),以及養女。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有五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托馬斯·愛因斯坦成為了一名醫生,保羅·愛因斯坦是小提琴家。
愛因斯坦孫子伯爾尼哈德·凱撒·愛因斯坦的書信記錄爺爺愛因斯坦最珍愛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煙斗。
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于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么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里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愿,也顧不得什么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并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后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韋伯先生的慧眼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于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著名的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萊塢首映之日,邀請愛因斯坦夫婦去看。愛因斯坦和卓別林走出汽車時,許多人發現愛因斯坦來看戲,大家圍攏歡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別林。愛因斯坦不喜歡這樣的場面,問卓別林:“這是什么意思?”卓別林馬上安慰他:“這沒有什么。”
“相對論”就是這樣被發現的
愛因斯坦太太曾對查理·卓別林講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工作的情形。后來卓別林把這事記在他的自傳里。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在這歷史性發現的時刻是怎么樣子工作的:
“博士像往常那樣穿著睡袍下樓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卻什么也沒動。我想一定有什么問題發生,我問他什么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親愛的!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后,他就走到鋼琴前開始彈奏起來。幾次停下來在紙上記錄一些東西,然后重復地說:“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說:“這是很困難的,我仍需要進行工作。”
他繼續玩鋼琴,并且寫下一些東西,這樣半小時之久,然后走上樓去他的研究室,并且告訴我不要打擾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兩星期。每天我上樓把食物送給他,傍晚時他就散一會兒步當作運動,然后回來繼續他的工作。
最后他走下樓來,臉色顯得蒼白。“這里就是我的發現!”他把兩張紙放在桌上,這就是他的“相對論”。”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于他成功的秘決。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
神學的研究
愛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后30年專心于神學的研究。
1879年,阿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出生在德國西南部古城烏耳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個電工設備店店主。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
1880年,他隨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里渡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發育比較慢,三歲才開始講話,被人認為是反應遲鈍的孩子。直到中學時,有些教師還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臺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著他。
十歲時,愛因斯坦進入慕尼黑教會中學讀書。不過他的基礎知識卻是源于家庭和自學上。在中學的成績除數學優秀之外,其它學科均屬低下,因而在1894年遭到了退學處分。同年,他離開德國,于1895年去蘇黎世投考瑞士聯邦工業大學,但未被取錄,只得轉學到一間中學。 第二年,他考進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大學四年, 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正規課程,而是自學一些名家的著作。縱使他很少上課, 但是他靠著同學所摘下的課堂筆記,仍能取得及格的成績。
愛因斯坦于1900年畢業,由于學業成績并不突出,他找不到一個教職。
1902年, 愛因斯坦終于在伯爾尼找到了聯邦專利局審查員的職務。此時他利用工余時間繼續自修理論物理。
在一年內,1905年,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共發表了四篇在物理學各領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偉大論文。《分子體積的新測定方法》(有關布朗運動)一文使他獲得蘇黎世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而《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有關光電效應)一文更使他于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余的兩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后人認為這是他對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
1913年,普朗克和能斯特代表普魯士科學院邀請愛因斯坦回德國工作。
1914年,他擔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這個教職給予了愛因斯坦經濟上的支持,使他能夠全時間從事研究工作。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基礎》,這是關于廣義相對論的第一篇完整的論文,也是對這項工作的總結。
1933年因受納粹德國的迫害,愛因斯坦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
1940年取得美國國籍。
1955年病逝普林斯頓。
1940年,愛因斯坦因思考問題撞上一個12歲的小姑娘,當時愛因斯坦穿戴不整,小姑娘不認識他,把撞上他的事告訴父親。父親喜出望外,告訴她老人是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小姑娘覺得老人連穿戴都不整齊,不能稱之為“最偉大的人”(實際上是小姑娘不對,她以貌取人)。第二天小女孩又撞上了愛因斯坦,大膽提出了愛因斯坦穿戴不齊的缺點,并教他改正。愛因斯坦也謙虛學習。此后,小女孩還教愛因斯坦如何整理房間,愛因斯坦也只能幫她做數學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