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顏真卿簡介
顏真卿,字清臣,世稱“顏魯公”,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顏真卿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顏真卿簡介:
顏真卿,字清臣,是今陜西西安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全靠母親撫養長大。顏真卿從小學習就極勤奮,涉獵面廣。據說,他十八、九歲時,曾大病一場,臥床百余日,請了很多醫生來看,都無奈何。這時,有一道士路過其家,自稱北山君。這位北山君拿出幾顆丹藥來,讓顏真卿服下,顏真卿就馬上好了。道士對顏真卿說:你能固守清簡,也有出將入相的志向,將來是能下度蒼生,上列仙班的,但不宜沉浸于宦海之中等等。又送他一粒丹藥,說:希望你能堅守節操,輔助皇上,勤儉克己,事君獻身,百年后,我將在伊川、洛陽之間等你。當然,這傳說有一點玄。不過,顏真卿真還從小就很有抱負,認定自己將有大用,對神仙之道也一直頗為留心的。
唐玄宗開元年間,顏真卿舉進士。先出任醴泉尉,后遷監察御使,任河西隴左軍城覆屯交兵使。當時,五原有冤獄,這一帶地方久旱不雨。顏真卿到任后,判明了冤獄,也很巧合,天即降大雨。當地百姓認為這是顏真卿的功勞,將他尊稱為“御使雨”。顏真卿執法很嚴。河東有個叫鄭延祚的,母親過世三十年,竟不讓入土為安。顏真卿得知即上表劾奏,使之遭至天下人鄙視。天下人知道顏真卿的這一劾奏后,無不為之聳動。顏真卿因而調入朝中,任殿中侍御使。此時,朝中大權落在宰相楊國忠之手。這楊國忠從小就是個出沒于酒樓賭坊的小混混,不學無術,為宗黨所鄙,只是靠了從祖妹妹楊玉環的裙帶關系,才鉆營到宰相位子上去的。他當上宰相后,只知道結黨營私、收刮錢財。凡他看著不順眼或不聽他使喚的人,他都要統統排擠出朝廷去。顏真卿滿腹經綸,生性鯁直,哪里會買楊國忠這種得志小人的賬?水火不相容,楊國忠也就不可能讓顏真卿留在朝中對自己礙手礙腳的,不久便隨便找個借口將顏真卿打發出來,當了個平原太守。
顏真卿任平原太守時,安祿山反狀已現端倪。這安祿山本姓康,叫康軋犖山,營州柳城奚族人。后來他母親改嫁突厥人安延偃,他跟著改姓安,才叫安祿山。這時的安祿山,已然一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然此胡兒欲壑難填,一直覬覦著中原大好河山。顏真卿到平原任上后,料定安祿山必反。于是一方面,他借口連日天雨,為防災害,調集民工加緊增高增厚城墻,加深護城壕溝,暗地里整訓兵丁壯士,充實糧草。一方面,他又邀約了一些文人雅士和他一道泛舟飲酒,呤詩作賦,一副游手好閑的樣子,以遮安祿山耳目。安祿山還真被麻痹了,以為顏真卿不過一介書生,不足慮,便不再將顏真卿放在心上。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果然在范陽起兵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由于唐兵無準備,叛軍勢如破竹,河朔一帶除顏真卿的平原郡由于準備充分,并未失守外,余皆盡落安祿山之手。唐玄宗聞報,哀嘆道:河北二十四郡,就沒有一個忠臣嗎?直到平原郡的報告送來后,唐玄宗才轉憂為喜,對左右說:河北二十四郡,只有顏真卿一個忠臣,可惜我還不認識他!
此后,顏真卿一直以一介書生而率兵馳騁在平定安史之亂的疆場上。安祿山攻陷洛陽,殺洛陽留守李憕,并用他的首級在河北四處招降。當李憕的首級送到平原郡時,顏真卿害怕軍心動搖,便殺了安祿山的使者,對眾將說:我是認識李憕的,這首級根本不是李憕!事后,他才叫人用草做了個身體給李憕安上埋葬了。顏真卿有個哥哥叫顏杲卿,任常山太守。他與顏真卿一道,破了安祿山占領的土門。土門一破,遠近十七個郡全都反正,公推顏真卿為帥。此時,顏真卿已得兵二十萬,控制了燕趙一帶。于是皇帝下了個命令,加封顏真卿為戶部侍郎,令其輔助著名的契丹族將領李光弼平叛。
安史之亂,唐王朝元氣大喪,朝政又先后被李林甫、楊國忠、元載等一邦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專權誤國的奸臣把持。偏偏顏真卿又不懂得為官之道,至少是不懂得現今我們一些干部的為官之道。據說,現在一些干部的行為準則是,在領導面前不能顯得太蠢,太蠢,領導根本就不可能用你;但又不能做得過于聰明,過于聰明了,會遭到領導的防范。因此,必須隨時對領導察顏觀色,以領導的意志為自己的意志。如是,才能官運亨通,步步高升。然顏真卿生性鯁直,就是不肯依附權貴,于是,在這場歷時不短的政治漩渦中,他也就始終遭到這些權奸及其朋黨們的打擊和排擠,時居廟堂之高,又時處江湖之遠,時浮時沉。如到了唐代宗時,當時的宰相叫元載。此人私結朋黨,擅權驕橫,賄賂公行,荒淫無道。他害怕朝臣們在皇帝面前說長道短,于他不利,就打了個報告給皇帝,要皇帝下令,凡百官有事報告,應先報告各自的頂頭上司,再由各自的頂頭上司報告宰相,最后由宰相報告皇帝。也就是說,所有送給皇帝的報告,都要先得到他的認可。針對元載的這個報告,別的大臣還沒有發言,顏真卿就站出來不買他的賬了,他馬上給皇帝打報告說:郎官、御使都是皇帝陛下的耳朵和眼晴。假若百官給皇帝的報告都要先經過宰相批準,那就等于皇帝陛下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耳朵、自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要是陛下擔心臣下在報告中互相之間說壞話,那何不調查他們報告的虛實呢?若報告的是假話,那就懲罰說假話的人,若報告的是真話,那就獎勵說真話的人。倘若不這樣做,一切只聽宰相的,可能天下人就會誤認為是陛下您討厭聽取報告的麻煩,并以此堵塞了下情上傳的言路。唐太宗在《門司式》中專門指示說:凡有急事需要向他報告的,門衛必須馬上引進,不得以任何借故阻礙。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言路被堵塞啊。最后顏真卿甚至警告皇帝說:陛下若不早點兒明白這個道理,什么事情都只仰仗宰相大臣,結果只怕會越來越孤立,那時再來后悔,也就于事無補了!這回皇帝還算清醒,同意了顏真卿的意見。元載陰謀未能得逞,把顏真卿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終于找了個錯口,又一次把顏真卿排擠出了朝延。
遺憾的是,顏真卿所處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轉衰、政治昏暗、小人輩出、朝政由權奸把持的時代。因此,顏真卿最終沒能逃過小人之手,死在盧杞設計的死亡陷阱中。
盧杞,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此人不僅長得極為難看,而且臉色發藍,當時的人都把他當成鬼來看待。他父親叫盧奕,天寶末年為東臺御史中丞。安史之亂時,在洛陽被害,首級被傳遞招降。盧杞就是憑借了祖上的功勞而當官的。有一次,被皇帝尊為尚父的郭子儀病了,百官去問候,郭子儀很隨和,不讓他的姬妾們廻避,但一聽盧杞來了,郭子儀就趕忙叫姬妾們躲起來。等到盧杞走后,家里人問郭子儀為什么單單要廻避盧杞。郭子儀說:這個盧杞不僅相貌丑陋,而且心地極其陰險。家里人看到他那副樣子,肯定有人忍不住要笑,這家伙小雞肚腸,遭笑后一定會懷恨在心,跟我們家結仇。那么此人日后一旦掌權,我們一家就將葬送在他的手里。盧杞就是這樣一個心地險惡的人,同朝為官而又為人正直的顏真卿即便再小心,也難保不知什么時候就得罪了他。唐德宗建中初年,盧杞鉆營到了宰相的高位,他果然視已被封為魯郡公、太子太師的顏真卿為眼中釘,總想找借口將他外放。顏真卿忍無可忍,便找到盧杞門上,對盧杞說:想當年,你父親的首級傳到平原郡時,滿面是血,我尊敬他,不忍用衣去為他擦凈,而是用舌為他舔干凈的。今天,你就是這么容不下我嗎?盧杞假裝大驚,趕緊下拜,心里,卻是更加嫉恨顏真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安史之亂后,朝廷大權旁落,各地節度使不再聽朝廷任命。曾任淮寧節度使兼平盧、淄青、兗鄆、登萊、齊州節度使,受封南平郡王的李希烈不愿再居人下,欲問鼎中原,自封天下都元帥。唐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攻陷汝州。唐德宗慌了,向盧杞問計。這一問,正中盧杞下懷,盧杞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要趁此機會將顏真卿推進他的死亡陷阱之中。這家伙對唐德宗說:李希烈年輕勇猛,自恃有功,他的部下怕他,沒有人敢對他勸阻,因此他才做了些出格的事。要是有個資格老又受人尊敬的老臣去勸一勸他,向他宣示皇上您的恩澤,李希烈就會悔過的。顏真卿是個歷事了三朝的老臣,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很受天下人的尊重。若派他去說服李希烈,肯定能夠成功。這唐德宗也是個糊涂蟲,居然就相信了盧杞的這番鬼話,真的頒下命令,要顏真卿到許州去宣旨慰問李希烈。
唐德宗的這道命令一下,明明白白是為狼驅羊,朝廷上下無不大驚失色。顏真卿路過河南時,河南尹鄭叔則勸他說:李希烈的反相已經很明顯了,那里太危險,你不要去。顏真卿回答說:這是皇上的命令,我能夠不執行嗎?他沒有聽從鄭叔則的勸告。其實,顏真卿何嘗不知道這一去是兇多吉少呢?因此,行前他就留下家書給兒子,要他好好供奉家廟。永平節度使李勉得知這一消息,馬上給皇帝打報告,說:顏太師這一去,兇多吉少。我們失去這樣一個元老,就是國家的恥辱。請留住顏真卿太師!李勉一邊打報告,一邊派人去阻攔顏真卿,可惜沒有追上。
顏真卿到了許州,正要宣讀詔書時,李希烈指使他的養子們,一千多人個個兇神惡煞,拔出刀來圍住顏真卿,一副要把他剁成肉泥吃下去的樣子。顏真卿大義凜然,面不改色。李希烈見嚇唬不住顏真卿,便假意護住顏真卿,將手下人斥退,把顏真卿安排到驛館住下,然后派李元平去勸降顏真卿。這個李元平也不是個好東西。此人個頭矮小,又不長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原本在湖南當個判官,小有才藝,喜歡吹牛,尤其是愛和人討論兵法,一副胸有雄兵百萬的架勢。中書侍郎關播認為他是個人才,把他推薦給了唐德宗,胡吹他有當大將和宰相的本事。唐德宗是誤聽又誤信,因汝州離李希烈盤據的許州最近,就將這李元平任為汝州別駕,執掌汝州大權。后來李元平被李希烈捉住,這家伙一看到李希烈,竟然嚇得一泡尿就流了出來,既打濕了褲子,又弄臟了地。李希烈氣得兩眼冒火,罵道:什么混蛋宰相派你這樣的孬種來抵抗我,真他媽太把我小看了!而李希烈派這樣的人去勸降顏真卿,又何嘗不是小看了顏真卿?果然,顏真卿一見到李元平就大罵:你受國家重任,卻不能完成你該負的責任,還有什么臉皮來和我說話?把個李元平罵得灰溜溜的滾蛋。李希烈見不能將顏真卿勸降,就把他扣留下來。
后來,朱滔、王武臣、田悅、李納等反叛頭領各派使者到李希烈處表忠心,勸他稱帝。李希烈很得意,馬上派人把顏真卿叫來,讓他看這些使者勸自己登極的熱鬧場面。這些使者趁機起哄道:李都元帥當皇帝,正缺少一個宰相。這個宰相請顏太師來當最合適呀!顏真卿聽了,沉下臉來怒斥道:你們聽說過顏杲卿這個人嗎?他就是我的哥哥。安祿山反叛朝廷的時候,就是他最先起兵平叛的。他被安賊抓住后寧死不屈,大罵安賊而光榮獻身。我是個快八十歲的人了,官至太子太師。我只知道守住臣節而死,豈是你們這邦小人能夠威脅利誘的!這番義正辭嚴的話,將那邦使者和跟著李希烈反叛的大小頭目罵得面無血色。李希烈惱羞成怒,派人將顏真卿看管在驛館中,又在驛館的庭前挖了一個大坑,揚言要將顏真卿活埋。顏真卿見著李希烈,神色自若地說:生死是早就注定了的,你何必玩這些花樣呢?給我一把寶劍,不就可以讓你稱心如意了嗎?說得李希烈面紅耳赤,趕緊向他道歉。
唐德宗改年號建中為興元后,朝廷力量有所恢復。李希烈害怕有變,在拘押顏真卿的房舍處堆起柴草,點燃后威脅顏真卿說:你既然不肯歸附于我,我就要燒死你!顏真卿一聽,二話不說,起身就要朝火堆里跳。李希烈的手下慌忙一把將他拉住。李希烈見顏真卿軟硬不吃,無奈,最后還是逼迫顏真卿上吊死了。這位書法史上的一代宗師、文武雙全的一代名臣,最終沒能逃出小人盧杞設下的死亡陷阱,為叛賊李希烈所害。顏真卿殉國時,是唐德宗興元元年,年七十六歲。
據野史載,顏真卿死后真尸解成仙。這雖然是一個美好的謠傳,但也可以看出,顏真卿在老百姓的心中是沒有死的。
歷史人物顏真卿基本介紹:
顏真卿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為監察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后為李縊殺。
唐代宗大歷元年(765年),顏真卿因奏宰相元載阻塞言路,遭貶謫。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馬改為撫州刺史。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他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生產,熱心公益事業。針對撫河正道淤塞,支港橫溢,淹沒農田的現狀,帶領民眾在撫河中心小島扁擔洲南建起一條石砌長壩,從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撫州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石壩命名為千金陂,并建立祠廟,四時致祭。
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撫州學子楊志堅家貧如洗卻嗜學如命,其妻耐不住貧困生活,提出離婚,楊寫了一首《送妻詩》,表明自己矢志讀書無奈同意離婚的心情。楊妻將這首詩作為離婚的證據呈獻顏真卿。顏看了楊詩后,非常同情楊的遭遇,欽佩其苦讀精神,對楊妻嫌貧愛富的行為進行責罰,并贈給楊志堅布匹、糧食,將楊留在署中任職。為此,顏還將《按楊志堅妻求別適判》公諸于眾。這則判詞對臨川良好學風、淳樸婚俗的形成起了較好的導向作用。
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風貌,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
有唐一代,尤其在“安史之亂”后,佛、道盛行。顏真卿原本熟諳佛道文化,自乾元以后,與僧侶、道士的交往明顯增多,并熱心宗教活動,其詩文、書法創作也多與此有關。在撫州四年,他也熱心于道教活動。初到臨川,即為道士譚仙巖書《馬伏波語》。大歷四年(769年)正月,傾慕晉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異事, 他派人赴崇仁縣華蓋山尋訪遺蹤,又重修二真君神壇,親自撰書《華蓋山王郭二真君壇碑銘》。三月,尋訪臨川井山晉代女道士魏華存仙壇遺跡,撰書《魏夫人仙壇碑銘》,對時人增修觀宇之舉倍加稱贊。同月,游井山華姑仙壇,撰書《華姑仙壇碑》,詳細記述了本朝道姑黃令微修煉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譚仙巖共同修復的撫州謝靈運翻經臺舊宇告竣,顏真卿親臨法會,撰書《寶應寺翻經臺記》。大歷六年(771年)三月,撫州臨川縣寶應寺創建律藏院,立戒壇。顏真卿親為撰書碑文,頌述律宗傳授淵源。四月,游南城縣麻姑山仙都觀,撰書《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對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異道術推崇備至。
他在撫州期間,利用政事之余進行創作,大歷六年(771)將所賦詩文編成《臨川集》10卷,可惜原集已佚,今存與臨川有關的詩1首、判詞1篇、碑記5篇,尤以《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最為著名。該《記》分大、中、小字幾種版本,初以其小楷本全記刻成石碑豎在麻姑山仙都觀內。后人又在碑背鐫刻了衛夫人、楮遂良、虞世南、歐陽詢、薛稷、柳公權、李邕等人的楷書。該字碑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成為臨摹研習的范本。后幾經毀失,都以其拓本翻刻傳世。1992年江西著名篆刻家、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許亦農先生以大字楷書鐫刻,重新豎碑于南城麻姑山。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干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