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朱熹簡介
朱熹,世稱朱文公,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朱熹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朱熹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于建陽云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庫全書》。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后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陽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學派”之稱,其游歷甚廣。南宋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理氣一元論的體系。
朱熹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紹興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紹興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經常往來于泉屬各地訪友求賢,尋幽攬勝。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處泉同之間,為必經之地,因此,朱熹往返兩地,常在安海歇息過夜。每次路過安海,則訪問朱松遺跡遺事,招集鎮中耆儒名士講論經學,對安海文風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任滿后,請求辭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
人物評價:
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贊美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范念德從福建趕赴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長,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后,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后人鐫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于天下”。
他一生三次監南岳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并未親臨南岳。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后世紀念:
朱熹紀念館坐落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文公山景區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園內,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造型莊重、嚴謹的武夷山朱熹紀念館,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廡殿式大院。館內懸掛著新近書寫的匾額、楹聯,其中有不少聯文,語言精練、寓意深長,文彩斐然。
古樸的大門上高懸著一塊大匾,題為“朱熹紀念館”五個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視察時留下的墨寶,莊重、蒼勁,有書法大家的風范。
朱熹在武夷山講學40余年,繼承和發展了理學體系。殿前大門兩側的草書楹聯表達了朱熹繼承和發展的深邃意義。聯曰:“接伊洛之淵源,開閩海之鄒魯”,聯文說明朱熹的理學思想已成為我國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這副楹聯懸于大門顯得端莊典雅,醒目點題。
大殿前有一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對聯,表述了朱熹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處世的規范。
大殿前橫匾上書寫的“學達性天”四字,字體雄渾、碩壯。這塊原為清乾隆皇帝于公元1787年為“紫陽書院”御題的匾額,其大致意思是:“學”為格物,“達”為致知,“性”為道,“天”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認識論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體現。即通過道德修養,追求“至誠”的境界,以感應天地,達到“天人合一”。
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最欣賞掛在大殿內、由潘主蘭先生撰寫的一副篆體楹聯。對聯敘事寫意,辭簡意賅,闡述了朱熹的理學以孔孟等儒家思想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義樸素思想與自然科學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為與孔孟等先哲并列的地位。全聯是:
反躬踐實,窮理致知,傳二程而分流;
講學授徒,著書立說,配十哲之永馨。
趙樸初先生參觀紀念館后,對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創建閩學體系的功績表示欽佩。他應主人之請,揮毫書寫了一副對聯,以示對朱子崇仰之情。聯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學述二程子;
三字不遠復,心地功行九曲溪。
朱熹哲學當代爭鳴朱熹汲取了《易傳》和中醫學的營養,對生命有著心身一體的理解。在朱熹生命哲學中,魂魄不能離開肉體而存在。因此,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學者把朱熹理論說成是客觀唯心主義是值得商榷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指出:
佛學,通過佛教的教義,給人以不生不滅的希望。而理學之前的儒學,特別是漢儒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卻不能對其進行深入討論。應該說,在理學出現以前,儒學還沒有形成獨立而有力的對佛學的理論批判(崔大華:《儒學引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頁)。
但是儒學的人文精神,勢必鼓舞起廣大仁人志士積極發展和自覺維護儒學的基本理論。為了戰勝佛學的挑戰,儒家需要尋求更真實的學問作為自身存在的依據,以真以誠,面對虛妄的輪回和轉世學說。于是對自然現象的更準確回答,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更真切了解,成為戰勝佛學最有力的工具。儒學,迫切需要《易傳》思想的復興和醫學成就的融入。
朱熹作為南宋理學的代表,他的心性理論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天、天命、天理、心性、身、血氣,這些概念基本反應了朱熹的生命哲學觀,也提升了儒家心性學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