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榮祿簡介
榮祿,字仲華,號略園,,清朝大臣,政治家,謂是晚清的最后一位滿族大佬,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榮祿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榮祿簡介:
1874年,同治帝死,榮祿參與確定載恬繼承帝位,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納賄,降二級,去職10余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1894年,允準入京拜賀慈禧太后60壽辰,適逢中日戰事緊急,留京再授步軍統領,會辦軍務。戰后,授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督練北洋新建陸軍。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旋即內調中樞,授軍機大臣,晉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節制北洋海陸各軍,統近畿武衛五軍。策劃立端王載漪子溥俊為大阿哥(皇儲),謀廢黜光緒帝。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主張保護各國駐京使館,鎮壓義和團。1902年1月,隨慈禧太后返京后,轉文華殿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
1898年,光緒帝起用康有為、譚嗣同等參預新政,準備實行變法。慈禧太后惟恐形勢有變,于是迅速起用了手握兵權的榮祿,授榮祿為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帥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軍。當光緒皇帝依靠維新派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光緒帝又推行新政,起用新黨等一系列諭旨,結果引起了一班守舊大臣的極度恐慌。榮祿見此情形,立即進京密謀于慈禧太后。
這時,恰好慈禧和光緒要去天津閱兵,而且榮祿在天津已經利用海防公所舊址修建了太后行宮和皇帝行宮,于是他們決定利用天津閱兵的機會,在必要時廢黜光緒。這時,朝中的維新派也已感到形勢的危急,想利用傾向維新的袁世凱在天津閱兵時,乘機殺掉榮祿。不料,袁世凱回到天津,立即把此事向榮祿告密(也有人認為,去天津向榮祿告密的,是御史楊崇伊)。榮祿得知這一情況,連夜趕到頤和園,向慈禧太后報告。慈禧乃于次日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臺,同時大肆捕殺維新派人士。
經過這次變故,榮祿益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授榮祿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節制北洋海陸各軍。義和團運動前,曾經與慈禧太后密謀立端王載漪之子溥俊為大阿哥(皇儲),義和團運動期間,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命榮祿為留京辦事大臣。不久又詔赴西安行在,賞黃馬褂,賜雙眼花翎、紫韁。1902年1月,榮祿隨扈自西安還京,加太子少保銜,轉文華殿大學士。1903年榮祿病死,贈太傅,謚文忠,晉一等男爵。
大事年表:
初由蔭生以工部主事用。同治初,設神機營,擔任翼長兼專操大臣,再遷左翼總兵,表現突出,為醇郡王奕譞與軍機大臣文祥所賞識,改工部侍郎,調戶部,兼總管內務府大臣。
1875年光緒元年兼署步軍統領。
1878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旋因得罪醇親王奕譞與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而被迫在次年1月告病免職。
1891年出授西安。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后,被再次復起的恭親王奕?薦為步軍統領,會辦軍務,設巡防局督理五城團防。
1895年8月11日,授兵部尚書兼步軍統領;授衙門大臣。薦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練新建陸軍。
1896年6月4日,授協辦大學士。6月,查辦御史彈劾袁世凱案,以查無實據結,并疏稱袁世凱為“……不可多得之員”。
1897年疏請設立武備特科,于各省設立武備學堂。表示反對康有為所主張的變法。
1898年6月10日,授大學士。6月15日,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6月22日,授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刑部。9月20日回京參與戊戌政變,為戊戌政變提供武力支持。9月28日, 卸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授軍機大臣,管理兵部并節制北洋各軍。10月11日,授練兵欽差大臣,指明節制宋慶、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所部及北洋各軍。12月7日,奏請合宋、董、聶、袁四軍及新募親軍聯為一氣,構成武衛軍雛形。
1899年6月27日,武衛軍編練完成,此后又陸續編練武衛先鋒軍、先鋒隊若干。在對光緒帝廢立問題上由猶豫轉向反對。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京畿蔓延后,屢請鎮壓,并請保護各國使館。8月17日,被西逃的慈禧太后詔命留京辦事。10月6日詔赴西安行在。
1901年7月25日,改命管理戶部。10月,支持劉坤一張之洞在江楚三折中提出的變法主張。
1902年2月2日,改文華殿大學士。嫁其女為醇親王載灃之妻,后生宣統帝溥儀。
1903年4月11日去世,謚文忠,晉一等男爵。
人物評價:
榮祿是戊戌變法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他與戊戌變法的關系很少爭議,一般都接受康、梁等所下評論,以為榮祿始終是站在變法的對立面,并在后來的政變中扮演了元兇的角色。
榮祿并不反對變法,只不過不贊成康梁的變法,遵循的是另一條變法思路。在戊戌維新期間,康梁的身份主要是言者,即思想家、鼓吹家、宣傳家,他們希望中國迅速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形容當時的中國為一敗壞已極、日久失修的大廈,不僅急宜興修,而且應全行拆卸,然后重奠根基。因此,需要用雷霆萬鈞之力,罷黜舊臣,任用新進,從根本變起,首先改變法律、官職,然后將變法在各個方面全面鋪開。而榮祿是變法時期統治階層中的一員,雖然他也認識到唯有變法才能使中國擺脫危亡,但身為實負其責的政府大員,在推行變法的權力、步驟、內容等方面與康梁不盡相同。早在光緒任命林旭等四人在軍機章京上行走時,榮祿就致信林旭,主張變法改革以補偏求弊下手,不在遇事紛更。(注:榮祿致林旭,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榮祿函稿底本》第三冊。)政變后榮祿在一封給伊藤博文的信件中,認為中國應以整軍豐財、力圖自強為急務,但中國“積習相仍,驟難移易。譬之起虛弱而仁痿痹,輔以善藥,效雖緩而有功;投以猛劑,病未除而增劇”。并以此評價政變事。而且榮祿認為“中國非真不可為也”,(注:湯志鈞著:《乘桴新獲》,187~188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關鍵是要有正確的變法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