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高士廉簡介
高士廉,名儉,字士廉,唐初宰相,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的高士廉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的高士廉簡介:
申國文獻公高士廉(575年-647年)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漢族,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高勱之子。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妹為隋右驍衛長孫晟之妻,生一子一女,子為長孫無忌,女為長孫氏。妹夫長孫晟病故后,高士廉將妹、外甥全接到自已家中撫養,恩情甚厚。高士廉看到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能出眾,便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了他,就是后來的長孫皇后。
高士廉(575年-647年2月14日),李世民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致主動將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隋煬帝,被發配嶺南,隨后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在貞觀年間,任侍中、義興郡公安州大都督(今湖北安陸)、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申國公。主持編撰《氏族志》。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高士廉位列第六。
生平介紹:
高儉,字士廉,渤海蓨人。其祖父高岳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勵,北齊樂安王,也曾任左仆射。北齊之后入周,不知何故竟沒被周武帝與齊后主高緯一起殺掉。隋朝取代北周后還任過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史載,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與大文豪薛道衡等人結為忘年之交,為一時才俊。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的妹妹嫁給右驍衛長孫晟,生子長孫無忌和一個女兒。長孫晟死后,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并非常厚待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當時他發現年輕的貴族子弟李世民異于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給他,這位長孫氏就是后來的文德皇后。隋煬帝時,由于高士廉和逃亡到高麗的兵部尚書斛斯政關系密切,隋廷把他流放至交趾。蕭銑稱帝時,交趾太守丘和附梁,高士廉也隨之降梁。蕭銑被唐朝平滅后,高祖李淵因親戚關系,命高士廉巡按嶺南諸州。后來他升遷為雍州治中,而當時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為雍州牧。
“玄武門之變”,高士廉與外甥長孫無忌并預密謀,他自己還親率吏卒從監牢里釋放囚犯,授以兵甲,組成臨時的部隊馳援李世民。貞觀元年,提升為侍中。貞觀十二年,以其佐命之功授申國公,拜尚書右仆射。
高士廉為人謹慎縝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毀,不使左右知曉。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初五)日(647年2月14日)病死,時年七十二。
當時太宗剛剛飲服“藥石”(類似“五石散”的東西,當時認為既“壯陽”又“保健”",實際上是毒性很大的東西。多位貴族、皇帝因之而死),聞訊馬上整裝要親臨看視。高士廉的外甥長孫無忌急忙策馬跪伏于半路迎接,痛哭陳說高士廉臨終前切言皇上不要親臨,加之“餌石臨喪”是醫家大忌,勸了半天才把藥性正發作的太宗皇帝勸回宮去。贈司徒,陪葬昭陵,謚曰“文獻”。
人物評價:
李世民:高士廉涉獵古今,必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耳。
劉昫:高士廉才望素高,操秉無玷,保君臣終始之義,為子孫襲繼之謀。社稷之臣,功亦隆矣;獎遇之恩,賞亦厚矣。
高士廉的故事:
高士廉去世后,唐太宗欲到高府哭靈。房玄齡極力勸諫,太宗道:"高公與我并非只有君臣關系,還有故舊、姻親的關系,豈能聽說他的噩耗而不去哭靈呢?你不必多說!"說完帶領身邊的人從興安門出宮。長孫無忌正在高府靈堂,聽說太宗要來,出門攔住御馬,勸諫道:"陛下正在服用丹藥,不能哭喪,為什么不為宗廟社稷考慮而自珍自重呢!而且舅舅臨終遺言,不愿因自己的死,而讓陛下屈駕前來。"太宗不聽。長孫無忌跪在道中,流著眼淚執意諫阻,太宗這才返回東苑,望南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