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徐庶簡介
引言: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乃是臥龍,愿意見他嗎?”劉備說:“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前來,應(yīng)該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于是,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
三國謀士徐庶簡介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人物,后歸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福,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學(xué)于儒家學(xué)舍。后中州兵起,與同郡石廣元避難于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為友。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曹操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后來這件事被藝術(shù)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等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范被稱贊。
徐庶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徐庶為人報仇,而后用土白粉涂于臉上,披散著頭發(fā)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問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官吏于是把徐庶綁在柱子上作出準備肢解的樣子,并擊鼓下令周圍市場里的人出來辨認,但都不敢說認識這個人。但徐庶的黨羽一起來將徐庶救走。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槍弄棒,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jié)去求學(xué)。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dǎo)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后,徐庶結(jié)識了諸葛亮,關(guān)系友好。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于新野駐扎抵御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乃是臥龍,愿意見他嗎?”劉備說:“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前來,應(yīng)該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于是,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lǐng)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lǐng)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時徐庶與劉備屯于樊城,聽聞此事后,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郡守、典農(nóng)校尉)官職都不太高,于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么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幾年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
徐庶歷史評價
諸葛亮:“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國,則亮可以少過矣。”“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誨。”
尹義尚:“徐元直西蜀之謀士,關(guān)云長劉氏之驍將,須歸即遣,知叛弗追,今之與古,何其異趣?”
習(xí)鑿齒:“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fēng);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曰若乃魏武之所置酒,孫堅之所隕斃,裴杜之故居,繁王之舊宅,遺事猶存,星列滿目?,崿嵆A?,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馮夢龍:“徐庶之不終于昭烈也,其母存也,陵母不伏劍,陵亦庶也。”
李蟠:“陵歸楚則徐庶不得為完臣,陵不歸楚則趙苞不得為孝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