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謀士賈詡歷史簡介
賈詡——經(jīng)權達變,長于應對,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謀士。下面是曹操的謀士賈詡歷史簡介。
賈詡少時并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shù)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當時太尉段颎,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颎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xié)。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后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于陜,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為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xiāng)里。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采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lián)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余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 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內(nèi)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zhàn),呂布兵敗,僅率百余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余人,尸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郭汜為揚烈、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tài)。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jié),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馀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后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仆射,賈詡說:“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于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于是拜賈詡為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后,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斗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于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以助自己。后二人罷兵,賈詡便上還印綬。
當時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告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后,心中不能自安。
南陽張繡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jié)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愿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繡處,張繡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cè)ィ补簧拼浼覍佟?/p>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lián)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繡。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jù)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占據(jù)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lián)軍。曹軍獲勝后,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后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促更追之,更戰(zhàn)必勝。”張繡說:“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后衛(wèi)部隊擊潰。得勝后,張繡問賈詡:“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故;已破,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大為佩服。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繡,并與賈詡結(jié)好。張繡準備同意,賈詡于繡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繡驚懼地說:“何至于此!”并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繡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從其言,于十一月率眾歸順曹操。
延伸閱讀:
賈詡善于細致入微的體察說話對象的身份、處境、性格,采取適當說服或者應對方式,讓對方乖乖的順著自己的話做。賈詡能夠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質(zhì),用最實際管用的說辭說服對方,而絕不會拘于自己的城規(guī)。也正是這種明察秋毫、務實應變的思維方式,賈詡在戰(zhàn)術上還曾經(jīng)讓曹操小小的嘗到敗果、讓馬超和韓遂這兩個稀里糊涂的家伙一敗涂地。賈詡長于應對,能夠根據(jù)既有的情況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所以賈詡處事永遠是被動的、低調(diào)但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