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謀士——荀攸
荀攸——傳奇完人,戰術大師,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的五謀臣之一。下面小編帶你們去看下曹操的謀士——荀攸
投奔曹操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潁川潁陰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后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后,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后,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于是征為汝南太守,后又拜為軍師。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愿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夸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并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 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于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于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拼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里。
后來,曹操十分后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延伸閱讀:
荀攸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年輕的時,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之后,他曾經主謀刺董,并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荀攸后來被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然而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荀攸的完美在于: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孤與荀公達周游二十余年,無毫毛可非者;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鬃臃Q‘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