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歷史作用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秦始皇歷史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一、秦始皇的偉大歷史功績
第一,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第二,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第三,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第四,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第五,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毀是由于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第六,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第七,修建長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第八,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第九,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二、秦始皇歷史作用
正面評價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并六國,并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愷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后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績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并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于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后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驁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于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
⒈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⒉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后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于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看了秦始皇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