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范蠡,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范蠡簡介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者和經濟學家。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后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 "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范氏 之先祖。
歷史人物范蠡故事
范蠡歸隱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后,立刻離開了越國。他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是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于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么還不快離開呢?文種在收到信后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過人之處啊!而鳥盡弓藏自此以后便成為了一個成語,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后代諸多名臣都以此為警戒。
原文出自《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歷史典故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于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于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后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后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于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
攜西施泛舟
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胭脂湖地處沅江市西南,距城區約10公里,距益陽市25公里。相傳西施隨范蠡泛舟五湖時,見此處山清水秀,欣然沐浴而得名。胭脂湖象一個張開五指的巨大手掌,常年水域面積1430余公頃,流域面積近90多平方公里,水質達國家1級標準。環湖丘崗桔、桃、茶、竹蔥郁,赤紅色的湖岸線與青山碧水相映成趣。 胭脂湖現已列入湖南省旅游業十大水體景觀區之一,2002年5月被省旅游局評定為AA級旅游景區。主要景點有知青之家、沙灘泳場、農家樂、二龜拜美、曬羞坪。知青之家由湖南友華集團投資700多萬元,仿照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沅江時居住的農居新建,知青用品陳列室100多件陳列品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知青生活。
蠡湖
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之內湖。面積7.2平方公里,環湖一周約21公里,相當于杭州西湖1.3倍。蠡湖之名,是民國時無錫人根據范蠡和西施的傳說而改名。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曾在此逗留,借這個傳說便把五里湖改稱為蠡湖。相傳范蠡曾在蠡湖泛舟養魚并著《養魚經》一書。
蠡湖,湖水澄碧如鏡,一派明媚秀麗的江南水鄉典型風光。1934年,無錫的著名民族工商業家榮德生六十壽辰,以壽資辦慈善事業,造寶界橋。橋長375米,60孔。從此一橋臥波,架通南北,給蠡湖增添無限風情。1993年,榮德生之孫即榮毅仁之子智健又捐資造新的寶界橋。新橋21跨,長390.7米,寬18.5米,新老兩橋,稱“寶界雙虹”。北堍樹碑建亭,由書法家啟功書寫碑文,記述兩橋歷史滄桑。1991年,五里湖又建成犢山防洪工程,梅園與黿頭渚之間有了第二通道,更為蠡湖增色。
看了歷史人物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