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黃興
歷史人物黃興是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黃興,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物黃興簡介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湖南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于湖南長沙岳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歷史人物黃興生平
早年求學
1874年10月25日,黃興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誕生。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1898年,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開始同情維新運動、認同變法主張。1902年于兩湖書院畢業后,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學習。抵達日本后不久,即和楊篤生等創辦了《游學譯編》,并組織"湖南編輯社",介紹西方的文化科學。黃興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22歲時考中秀才,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復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畢業于武漢兩湖書院,次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學習。黃興民主革命思想的產生,與孫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孫中山是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迪,最終逐漸從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宋教仁于1903年由漳江書院進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學堂后,逐漸走向革命道路的。而黃興走的是一條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樣,他的思想也經歷從改良到革命的過程。黃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名門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為官者。到了清朝,黃興的遠祖傳下遺訓: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數成員仍是飽學鴻儒。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黃興早年曾系統地接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到1896年,黃興在城南書院求學期間更是順利通過縣、府、院試,考中秀才。但黃興本人對功名并不熱心,當時,黃興去應考秀才前,他的親友要置酒預賀,黃興當即表示,讀書是要求真學問的,而應試僅僅是因為母命不可違。這一時期的黃興,雖然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也對科舉制度不滿,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喜好軍事,課余曾請日本軍官講授軍事課程,每天清晨必練習騎馬、射擊,為日后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
投筆從戎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我國東北,與同學二百余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后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同年回國,在長沙邀集陳天華、宋教仁等二十余人集會,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被公推為會長。隨后聯絡會黨,儀定于次年秋乘慈禧過70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任同盟會庶務(相當于協理),成為會中僅次于孫的領袖,隨后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上。
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被選為庶務(相當于協理),成為同盟會中僅次于孫中山的重要領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從事武裝起義,親自掌握留日陸軍學生的入會工作,并從中選拔一些堅定分子組成一個嚴密的團體"丈夫團",為進行武裝斗爭準備力量。1907~1908年間,參與或指揮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與云南河口之役。
光緒三十三年至河內,先后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1909年(宣統元年)秋,受孫中山委托,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次年春,起義再次失敗。十月,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在今馬來西亞)集會,決定集中全黨人力財力,在廣州再舉行起義。
1909年秋,受孫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廣州新軍起義。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召集"庇能會議",議決傾全黨人力物力,在廣州再舉。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領導起義的總機關統籌部,黃興任部長。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發動黃花崗起義,他率敢死隊百余人猛攻兩廣總督衙門,許多革命黨人英勇犧牲,黃興右手受傷,斷去兩指。起義失敗后,他在香港養傷,支持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于28日趕到武漢,被任命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二十余日。11月27日漢陽失陷后,轉赴上海。南京光復后,獨立各省代表會議先舉他為大元帥,后改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他均未赴任。
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任部長。4月27日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親自率敢死隊百余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發現總督張鳴歧已逃跑,出衙門后同清軍遭遇,展開激戰,多人犧牲,黃持雙槍左右射擊,斃清軍多人后,右手負傷,斷兩指,化裝逃至香港治傷,支持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此役又告失敗。事后收堿殉難者遺體,有72具,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義爆發,黃興趕到武漢,作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二十余日。黃興由上海到漢口,湖北軍政府在武昌閱馬場為黃興舉行隆重的登壇拜將儀式。就任戰時總司令,親赴前線指揮保衛漢陽、反攻漢口的戰斗。在陽夏之役中,與清軍激戰相持一月,備極艱辛,攻績卓著,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時間。漢陽失陷后,黃興辭職赴滬,策劃北伐,籌組中央臨時政府。在武昌起義中黃興督戰武漢,為保衛革命勝利作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