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東寧王朝的開國君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鄭成功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物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東寧王朝的開國君王。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尊稱“延平郡王”、“開臺尊王”、“開臺圣王”等。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后,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歷史人物鄭成功民族英雄
鄭成功對荷蘭殖民主義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傳令各港,并通告東西各國,不準到臺灣與荷蘭人通商,就這樣封鎖了兩年,搞得荷蘭殖民者狼狽不堪。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鄭成功決定出兵收復臺灣。二月,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大小船只數百艘,從廈門出發,渡過臺灣海峽,先后進攻荷軍據地“赤莊城”和“熱蘭遮城”。荷蘭殖民者憑借“堅船利炮”和堡壘進行頑抗,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負隅頑抗。
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鄭成功擊敗了荷蘭殖民者派來的援兵,經過8個月的斗爭,收復了“赤嵌城”,龜縮在“臺灣城”的荷蘭總督揆一在1662年1月28日(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繳械投降。
歷史人物鄭成功東南抗清
起兵抗清
鄭成功走避金門之后,便開始于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以“忠孝伯招討大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八月,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城,清軍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后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軍靖南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大清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愴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永歷朝廷,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只可惜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后,清朝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于永歷三年滅亡。
永歷三年(1649年),鄭成功改奉永歷年號為正朔。后永歷帝冊封他為延平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
潮州之役
是時,閩南地區呈現混亂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隊和清軍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城寨,相互爭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土皇帝;相較于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永歷三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了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建虜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于永歷二年時就已隨李成棟反清,但其曾經襲擊施瑯、鄭鴻逵的部隊,也曾經拒絕鄭成功“聯軍”的要求,并在鄭成功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鄭軍為難,與鄭成功之間素有嫌隙。永歷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攻擊潮州。郝尚久部隊不敵鄭軍,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建虜亦再次攻入廣東,使得郝尚久在潮州處于背腹受敵的情形,一氣之下便向清軍投降,引清軍進入潮州城,一同對抗鄭成功。鄭軍圍困潮州城長達三個月,除了久戰不克、士氣低落,亦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奪取廈門
永歷四年(1650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后,為了拓展實力乃借口鄭聯在廈門橫征暴斂、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瑯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永歷四年中秋節,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并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后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親自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并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漳州、海澄之役
永歷五年(1651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斗,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鄭成功,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永歷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于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東橋戰役的勝利。不久即攻下長泰。
攻克長泰之后,鄭成功集結大軍進攻漳州府城,將之層層包圍。四月,清朝為解漳州之圍,于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余艘戰艦迎擊,于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持續超過半年。
幾個月下來,漳州城內的水糧已竭,士卒、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據說當時,城中軍民互相爭奪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調,因為一旦被發現燃起炊煙的人家就會被搶,更傳說有人吃人肉的慘況發生。永歷六年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都統)金礪率領了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鄭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圍以待敵軍。鄭成功將部隊布置于江東,欲用擊敗陳錦的同樣方式,來伏擊金礪軍,但卻遭金礪固山識破,兩軍展開混戰。鄭軍于交戰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
永歷七年(1653年)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斗。在清軍的猛烈炮火之下,鄭成功部隊損失慘重,許多部將戰死;鄭成功見軍隊士氣低落,親臨陣前喊話,也險遭炮擊。五月,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藥錢糧不繼,于是誘敵決戰,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戰役的勝利,海澄得保安全。
與清議和
清軍兩度大敗后,于永歷七年八月遣使與鄭成功議和。鄭成功見軍隊征戰連年已然兵疲馬困,也想借此機會籌措糧餉,稍事休養,于是便答應與清朝談判。清廷擬封鄭成功為海澄公,并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頓兵將;這樣的條件不為鄭成功所接受。
永歷八年(1654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力集中于福建,則浙、蘇地區防務勢必空虛;于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攻入長江,直達金山寺,威脅南京城;但因為后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二月,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之中。鄭成功稱“清朝沒有誠意”,并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