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歷史評價是什么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康熙歷史評價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康熙歷史評價是什么
總評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圣君”形象系后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史書評價
《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圣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連,至于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戲,何其盛歟!
歷代評價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②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并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③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并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并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①玄燁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復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志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志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②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于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黃宗羲:①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②今圣天子無幽不燭,使農里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白晉:①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②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術,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則雖比于魏孝文、金主雍無愧矣。第其為人,明秀有余,渾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狹,故喜自矜。……又聞通官之言:(康熙)惡聞諫諍,峭直之臣不容于朝,此豈君天下之量也?……儉德雖可尚,過儉而近于吝。
洪大容:①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儉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于今稱其圣也。②臣見暢春園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么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反輔政臣僚的意愿,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準__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后,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于精通歷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準許他們在中國傳教,并公開講授__義。
曾國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賢輩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②凡前圣所稱至德納行,范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后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范圍。”
梁啟超:①清圣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向慕尤眾。②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采寬仁之義,對于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么顧忌,對于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汪榮寶: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漢唐之盛。
呂思勉:圣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于求學,勤于辦事。于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采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于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后,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①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圣祖獨從容遣將,鎮定如恒,且不允索額圖之請,自損主威,圣祖誠可謂大過人者。②康熙帝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親征,卒平朔漠,撻伐之功,未始不盛。
蕭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后,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毛澤東:康熙三征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__喇嘛,護送六世__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斗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鄧小平:“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
啟功:歷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說。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復臺灣,平定噶爾丹、力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后的遼闊,制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松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并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余,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柏楊: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鰲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獎勵墾荒,致力治河;爭取漢族士大夫官僚,勵精圖治;他又統一臺灣,驅逐沙俄入侵,平定噶爾丹,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業。不過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諸皇子爭位,舉朝不寧。
姚念慈:總體來說,玄燁是一位富有憂患意識,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統治者,他的內心情感和沖動大多情況下會服從于理性。……玄燁或許是忍人,但絕不是暴君。玄燁勤政,這是公認的。玄燁也比較精明,對于社會隱患,多能防微杜漸。他雖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對于南方反清勢力卻毫不放松;他雖然時時保護滿族的特權,卻又很在意贏得廣大漢人的擁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財政過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帶來許多弊端,官員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進入晚年,具體地說,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燁變得日益孤獨,理性逐漸削弱,更多受情緒支配,立儲問題和準部之役都沒有處理好,使朝局和社會陷入混亂。……把玄燁視為歷史上最偉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為制造的產物。事實并非如此。玄燁非但不如唐太宗豁達,也不如他父親順治皇帝福臨率真。更關鍵是,玄燁結束了鰲拜等四大臣輔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卻與四輔臣一樣,都在于中止順治皇帝的漢化之道。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圣諭十六條》,并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圣人”。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在這點上說他獲得了更光輝燦爛的成就,也非過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謂‘統治者的恩德’。”并把康熙作為自己未來統治中國的榜樣。
朝鮮人對康熙帝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昏君到圣君的變化過程,康熙親政時正值朝鮮肅宗年間,朝鮮雖為清朝屬國,思明反清情緒卻很濃厚,對康熙的評價也很負面,如有使臣說康熙“只知清書,不解文字”,“驕淫日甚,以游戲為事”,“荒淫游畋,不親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后期,評價開始轉變,稱康熙“節儉惜財,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無愁怨”。乾隆以后,朝鮮君臣對康熙的評價變得非常高,他們認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動合事宜,至今維持,皆其余蔭”。清末的朝鮮國王李熙(高宗)也認為:“康熙,英杰之主也”。
康熙歷史介紹
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鄭氏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廟號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