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趙氏孤兒歷史評價是怎樣的,希望能幫到你。
趙氏孤兒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這部悲劇雖然對立的雙方在沖突中遭到毀滅,正義得以伸張,但和黑格爾的悲劇觀是迥然有別的。黑格爾認為悲劇人物的毀滅都是罪有應得,他們的毀滅是“永恒正義”的勝利,因此,沖突的解決必然是和解。而中國悲劇《趙氏孤兒》是正義力量經過反反復復的斗爭,最終戰勝和消滅了邪惡勢力,正義的勝利不是和解,而是像愚公移山那樣,在子子孫孫無窮匱的前赴后繼的斗爭中實現的。中國悲劇精神就表現在這種前赴后繼的斗爭中。而這些都離不開建立在一種“血親”基礎的文化認同。無論是雜劇《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向趙氏孤兒揭示他的身世真相,還是小說《說岳》的斷臂王佐向陸文龍、曹寧指明他們的出身,都是基于這種文化認同。
可以說,沒有這種文化認同,就沒有中國悲劇的存在。金海曙編劇、林兆華導演的話劇《趙氏孤兒》中的趙氏孤兒就否定了這種文化認同。“不管有多少條人命,它跟我也沒有關系!”趙氏孤兒這種只有現在的人生抉擇就割斷了歷史或者真實歷史。
《趙氏孤兒》顯然是一部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劇作。奸臣屠岸賈的殘暴狠毒與程嬰、公孫杵臼等人冒死歷險、慷慨赴義的自我犧牲精神構成了尖銳激烈的戲劇沖突。屠岸賈為了個人私怨而殺害趙盾全家,為了搜捕趙氏孤兒而不惜下令殺全國的小兒,這種令人發指的殘忍行徑,使他成為邪惡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寵信,掌握了大權,這就使得程嬰、公孫杵臼等人為救護無辜而進行的斗爭特別艱巨,甚至要以犧牲生命和舍棄自己的后代為代價,從而構成了全劇慘烈悲壯的調。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里將此劇與關漢卿的《竇娥冤》并提,指出: “劇中雖有惡人交搆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洵為切中肯綮之論。劇本最后以除奸報仇結局,則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觀念,完成了復仇的主題。
趙氏孤兒基本信息
元人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作為中國戲劇中悲劇的一種,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悲劇文化精神。元雜劇《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與《竇娥冤》、《長生殿》、《桃花扇》并稱中國古典四大悲劇。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相關的歷史事件記載最早見于《左傳》,到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劉向《新序》、《說苑》才有詳細記載。
1912年,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一書中指出:“明以后,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漢宮秋》、《梧桐雨》、《西蜀夢》、《火燒介子推》、《張千替殺妻》等,初無所謂先離后合,始離終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王國維對元代雜劇《趙氏孤兒》在中國悲劇發展史上的地位把握得相當準確。而話劇《趙氏孤兒》則從根本上顛覆和瓦解了這個中國悲劇存在的基礎。 趙氏孤兒名趙武,又稱趙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盾之孫、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妹,史稱趙莊姬。亦有紀君祥所作同名戲曲《趙氏孤兒》,還有2010年陳凱歌執導的同名電影《趙氏孤兒》。
看了趙氏孤兒歷史評價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