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簡介
拓跋燾(408年-452年),字佛(音"必")貍,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拓跋燾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拓跋燾早年經歷
天賜五年(408年),拓跋燾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宮。拓跋燾出生時,體態容貌與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驚奇,高興地說:"完成我的事業的,必定是這個孩子。"
天賜六年(409年),道武帝去世,拓跋燾的父親太子拓跋嗣繼位,是為明元帝。
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拓跋燾為泰平王,并任命拓跋燾為相國,加授大。同年五月,拓跋燾監管國事。十一月,拓跋燾親自統領六軍出鎮塞上。明元帝生病時,命拓跋燾總管朝中事務。拓跋燾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燾繼位,成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為北魏太武帝[1]。
拓跋燾統一北方
425年胡夏的立國者赫連勃勃病死,其子赫連昌繼位。426年拓跋燾親率大軍攻打胡夏。427年魏軍攻胡夏首都--統萬城(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時,拓跋燾將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騎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誘固守之夏軍脫離堅城,當夏軍出城追逐時,又采納崔浩分兵潛出襲其后之計,大獲全勝,俘虜赫連昌,赫連定即位于平涼。430年拓跋燾再攻胡夏,奪取安定、平涼、長安、臨晉、武功等地,盡得關中之地。胡夏名存實亡(赫連定在滅西秦之后,被吐谷渾所殺,胡夏滅亡)。
432年后魏攻打北燕,燕主馮弘送小女兒(即左昭儀馮氏)進宮和親。436年,魏軍攻克北燕國都和龍(今遼寧朝陽),北燕滅亡。
433年魏朝又攻占了宋、魏之間氐人楊氏建立的仇池國。
胡夏滅亡后,北涼向魏國稱藩,后魏封北涼國君沮渠蒙遜為涼王。439年,拓跋燾親征北涼,以南涼的最后一代君主禿發傉檀之子禿發破羌為向導,兵不血刃降服北涼諸鎮,國君沮渠牧犍在內外交困之下,帶文武百官面縛出降。北涼滅亡。
從431年到439年的九年中,拓跋燾先后將胡夏、北燕、北涼這三個小國消滅,并于433年進攻漢中,攻滅楊氏建立的后仇池國,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將柔然、吐谷渾以外的北方諸胡統一于魏朝大旗之下[2]。
拓跋燾鎮壓起義
拓跋燾是一位開明君主,推行的政治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安定,推進了鮮卑(鮮卑族就是現在的錫伯族)封建化的進程,但拓跋燾畢竟是封建帝王,沒有擺脫民族的界限,更沒有停止過對各族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因此,在拓跋燾統治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仍然十分尖銳。
盧水胡是匈奴別部,因居于盧水而得名,自東漢以來聚居于湟中(今青海湟水兩岸),其后漸分布于秦、隴,杏城鎮(今陜西黃陵西南)等地。后魏平定關中后,在這里設置軍鎮,加強對盧水胡的控制。大魏政府遷徙瀘水胡人,加重其賦稅。太平真君六年(445年),關中地區爆發了盧水胡蓋吳領導的武裝起義。
起義爆發后,魏長安鎮副將元紇率軍前往鎮壓,被擊敗。于是,關中各族人民盡皆響應,起義軍擴大到十萬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廣平率領向西南攻取新平(今陜西彬縣)、安定(今甘肅臨涇);一路向東南攻取臨晉(今陜西大荔南),從東面威逼長安;蓋吳自領一軍攻取李潤堡(今陜西大荔北),直插渭北,準備進攻長安。拓跋燾急忙調發高平鎮(今寧夏固原)敕勒騎兵趕赴長安,又令長孫拔調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
與此同時,聚居于河、汾間的河東蜀在薛永宗領導下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十一月襲擊魏在河東的牧場,奪取馬匹,組織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騎兵,在汾曲(今山西新絳附近)發動起義。蓋吳派人和薛永宗取得聯系,薛永宗接受蓋吳的任命為秦州刺史,先后攻取聞喜(今山西聞喜)、弘農(今河南靈寶),逼近潼關,隊伍亦發展到五萬余人。
兩支起義軍連衡相應,結成犄角之勢,聲威大震,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肅蘭州),東及河東,以陜西中部為中心,包括甘肅東部、寧夏東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都處于起義軍的控制和影響之下。蓋吳派使臣趙綰上書宋文帝,希望劉宋政權能出師河、陜,形成對北魏南北夾攻的態勢。
在關中統治搖搖欲墜的情況下,拓跋燾親自領軍征討,他采取分兵牽制、各個擊破的策略,由殿中尚書乙拔將三萬騎討蓋吳,西平公寇提將萬騎討白廣平,自領主力進攻薛永宗。太平真君七年(446)正月,大軍兵臨汾曲,利用當地豪強建立壁壘,隔斷薛永宗和蓋吳的聯系,隨后乘起義軍沒有戒備的情況下發起突然襲擊,鎮壓了這支起義軍。二月,拓跋燾率軍渡過黃河,至洛水橋(今陜西大荔境內)。蓋吳聞訊后北撤,在杏城遭到魏軍包圍,損失嚴重,再次上書宋文帝,希望劉宋政權能出師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蓋吳被叛徒所殺,起義軍被鎮壓。
在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拓跋燾對沿途響應起義的各族人民進行了殘酷殺戮,力圖以民族高壓政策來扼殺反抗斗爭,暴露了其統治者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