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山東日照安姓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云南景洪。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安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安姓的歷史名人:安世高
安世高(約二世紀),本名為清,字世高,是西域安息國的王太子。是小乘佛經的首譯者。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發展,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大致經歷譯經、形成學派、創立宗派三階段。印度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相聯系的,最早的一批譯經者,不是中國本土人士,而是西域來華僧人。安世高可以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首先譯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禪類的經典。
安世高是西域安息國的王太子,因為這一王族地位,所以西域來華的人都稱他為“安侯”,他譯的一部《十二因緣經》,被稱為《安侯口解》。安世高小時候就因為其孝行而著名,而且他聰慧好學,知識面很寬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鳥獸之聲,都無所不通,康僧會在其《安般守意經序》中這樣描繪安清:“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勛(疑為動字誤),針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出三藏記集》卷六)可以說,安世高是個神異之人,在西域地區,也早就傳揚著他的“俊異”之名。
安姓的歷史名人:安國
安國(?~1520),字良臣,陜西綏德衛人。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武舉會試第一人。安國少年時為儒生,以精通春秋子史聞名鄉里。后襲世職,為指揮僉事。正德三年(1508年),安國以滿腔熱情參加了兵部武舉會試,經過三場激烈的角逐,安國榮登武進士榜首,按照規定晉升兩級為指揮使。
當時大宦官劉瑾“權擅天下,威福任情”,滿朝文武百官的陟黜生殺,全憑他的喜怒哀樂,被人們稱為“立地皇帝”,或“站的皇帝”。而那個唯知荒淫逸樂的“坐的皇帝”朱厚照(武宗),不過是他手中的一只令箭罷了。所謂的皇帝圣旨,實際上都是從劉瑾這里發出的。在明代諸帝之中,武宗以腐朽荒唐著稱。他在位16年,竟一次也不召見大臣,多次外出巡幸,縱情于聲色犬馬,史上稱其“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輕其身”。
安姓的歷史名人:安清
安清,字至善,即是僧人,也是有名的畫家,清朝江蘇常熟人。《虞山畫志》說他“工寫枯筆山水”。同時,還有另一位同名的人,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語,念經修行。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后,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 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余部,皆屬小乘。
安姓的歷史名人:安祿山
安祿山,營州(今遼寧朝陽)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斗之神),遂于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其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權,年號圣武。
安姓的歷史名人:安重榮
安重榮(?——942),五代后晉朔州(今朔州)人。小字鐵胡。自幼有膂力,善騎射。后唐長興年間,為振武巡邊指揮使,曾因犯罪入獄,幾乎被殺。其母赴東都洛京(今河南洛陽)申告,后唐明宗李宜下詔釋放。石敬瑭起兵太原派人暗招,以巡邊千騎赴太原。石敬瑭稱皇帝后,授鎮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雖系武夫,但通曉文吏之事,在任期間勤于政事。對后晉高祖石敬瑭與契丹約為父子、割讓幽云十六州,以為“此晉之萬世恥也!”曾上表直斥。石敬瑭固執已見,不聽勸諫。安重榮后起兵反晉,大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