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簡介及名言
韓非出生于戰國末期韓國,戰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韓非子的簡介及名言,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韓非子的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河南西平縣人(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出生于戰國末期韓國,戰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將老子的辯證法和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融為一體,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華于一身。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韓非子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并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子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后世影響深遠,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毛主席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韓非子是怎么死的?
韓非子之死的母本說法和主流說法見于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殺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馬遷寫韓非子之死,寫得簡練、生動、傳奇,然而太過簡略的筆觸,給人留下了難以釋然的空白。
韓非子即使不死,也早已斷絕了活路,——終將走向死路。
當堂溪公言之諄諄地告誡韓非:“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于身而殆于軀。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韓非的回答,卻顯得義正詞嚴,直率而不夠禮貌(倆人之間,可能存有年齡差距):“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齊民萌之度,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鄉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先王(當為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韓非認為,堂溪公雖是一番好意,但不了解自己,誤解了自己,甚至,傷害了自己。同時,“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之句表明,韓非早已下定了向死而行的決心,做好了向死而行的準備。
凄慘結局
因為韓非子和李斯曾經是同窗,李斯深知韓非才能遠勝于自己,害怕韓非在秦國得到嬴政的賞識,搶了自己的飯碗,于是向嬴政誣陷詆毀韓非,嬴政當時對李斯是非常信任的,就把韓非打入監獄,韓非就這樣被李斯害死在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