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呂端的歷史
呂端,字易直,后任國子主簿、太仆寺丞、秘書郎等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宋初呂端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宋初呂端的歷史:
呂端是宋初人,字易直,幽州人,其祖父是呂兗,曾為晉朝滄州判官,其父呂琦,后晉時官至兵部侍郎。呂端20多歲以父蔭補官,歷任國子主薄、太仆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等職。公元960年1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改朝換代建立北宋王朝后,呂端歷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樞密直學士,后官至宰相。
呂端是個美男子,宋史《呂端傳》中用“姿儀瑰秀”來描述呂端的長相。
毛澤東評價呂端大事不糊涂,緣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當時,太宗趙光義欲立呂端為相,此時當朝宰相為呂蒙正。宋太宗和呂商量,呂蒙正說,呂端為人糊涂,不能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讓呂端為相,并在一次皇宮宴會上作《釣魚詩》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石番溪須問釣魚人。”以表明自己決意讓呂端為相的想法。幾天之后,呂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讓位于呂端。呂端在任上果然為官持重,識大體,并屢屢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主張,常常讓宋太宗“猶恨任用之晚”。
呂端官升宰相后,權傾天下而不居高臨下。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也有為相的資格。呂端入相后,擔心寇準心中不平,就請太宗頒令下詔,讓身居參知政事的寇準與他同到政事堂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批準。后來,太宗有一天親自下詔:“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可見太宗對呂端的信賴程度。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于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后,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么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也被人認為是“糊涂”。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一個小官由于平時聽多了呂端“糊涂”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呂端制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復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這種君子不念惡,揣著明白裝糊涂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反映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呂端的“糊涂”,還體現他的不置產業。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貪污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別人。家鄉有個朋友馮道,其兒子因病癱臥在床,呂端每月將自己的俸銀分一部分給他。由于清廉而又好施,以至于后來呂端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后,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呂端這種對自身名利淡然處之的“糊涂”,確實難能可貴。他經歷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個很能干的人,在內政、外交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和卓越的建樹;北宋的開國宰相趙普曾這樣評價呂端:得到褒獎不曾高興,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氣度。真正使呂端光耀史冊的,還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涂”,主要表現在他對當時的兩件事的處理上。
一是妥善安置李繼遷的母親,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李繼遷是黨項族人,曾歸順北宋,后來叛宋,在西北部邊境上屢次騷擾。一次在與宋軍的交戰中,他沒有保護好他的母親,其母被宋軍俘虜了。這個消息報到朝廷后,太宗就想處死這個老太太,以懲戒那些與朝廷作對的人。當時寇準正擔任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副使,太宗單獨召見了寇準,跟他商量此事,準備在邊境上大張旗鼓地把李繼遷的母親殺掉。
寇準從太宗處回去時,經過宰相的辦公地,呂端猜想可能是要與他商議大事,就對寇準說,邊境上的日常事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位居宰相,你應該告訴我。雖然不是軍國大事,但寇準也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呂端說,這樣做好像不太合適,請你暫緩處理,我去找皇帝說說。他來到太宗面前說了一通道理,從前楚漢相爭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母,想要把他們在陣前用鍋煮了,可是劉邦說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湯喝吧。做大事的人不會顧慮到他的父母,更何況李繼遷這樣的蠻夷叛亂之人呢?陛下今天殺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如果捉不住,那只能結下怨仇,更堅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問他,那你說應該怎么辦呢?呂端說:不如在延州(陜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雖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親總還在我們的掌握中。太宗連連說好,多虧了你,幾乎誤了國家大事。后來,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繼遷則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歸順宋朝。呂端對此事的高瞻遠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力保太子(宋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與太宗的交替過程中,曾出現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時期,呂端每天都陪著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當時得寵的宦官王繼恩擔心太子即位后對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結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管御林軍)李繼勛、知制誥(管草擬詔書)胡旦等人,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太宗的長子),一場宮廷政變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著。太宗一咽氣,皇后馬上就派王繼恩召見呂端,計劃逼著呂端同意立楚王為君。其實在他們剛開始謀劃的時候,呂端已經有所耳聞了,現在聽到皇后召他入宮,知道局勢可能有變,就果斷地把王繼恩鎖在了自己家的書房中,派人嚴加看守,然后入宮晉見。果然,皇后對他提出了立楚王的問題,呂端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先帝在的時候已經明確了太子,我們怎么能不聽他的話呢?由于謀變的關鍵人物王繼恩已經被控制了起來,皇后一時也沒了主意。呂端趁熱打鐵,率領大臣共同保太子(即后來的宋真宗)即位。宋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的朝拜,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卷簾,走過去確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接著,又把那幾個犯上作亂的分子發配到外地,徹底平息了這場爭端,確保了大宋政權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
呂端一生經歷了北宋的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么沖擊,最后軟著陸得以善終,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中著實不多見。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涂,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涂”了事的行事方式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