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的簡介
董振堂,字紹仲,自幼跟父親習武,中學時獲"優秀模范"稱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董振堂的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董振堂的簡介: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人。自幼跟父親習武,中學時獲“優秀模范”稱號。
1920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6年9月參加北伐戰爭,1931年春,參加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12月14日,率兵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10月,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937年1月,攻占甘肅省高臺縣城后,被國民黨馬步芳部2萬余人包圍,激戰9晝夜,后于20日犧牲。
在董振堂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1985年8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胡耀邦從張掖來到高臺烈士陵園時說:“董振堂是個人才,是一位好同志。”
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投筆從戎
董乃煌出生時,一家老小正在外顛沛流離,他一開始姓姥姥家的“趙”姓,1946年在冀南區政府的幫助下,一家人才回到邢臺市新河老家重新安定下來,給他改回“董”姓。
董振堂1913年高小畢業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范”的稱號。1917年考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21秋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后參加馮玉祥國民軍。參加了馮玉祥與1924年發動的北京政變。1926年9月,任國民聯軍第14師第12旅旅長。
投奔蘇區
董乃煌介紹,中原大戰后,馮玉祥下野,馮部黃河以南的殘余部隊被蔣介石收編調往山東濟寧地區,董振堂任改編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26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企圖讓這支雜牌軍和紅軍相互拼殺兩敗俱傷。第三次“圍剿”失敗后,26路軍移到被紅色區域包圍的寧都縣城。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1931年12月14日,26路軍1.7萬名官兵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投奔蘇區,并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5月升任第五軍團總指揮(1933年1月改稱軍團長)。從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斗。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
鐵流后衛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統治,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面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后衛。1936年6月,紅五軍團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并得到“鐵流后衛”的光榮稱號。
長征中,紅五軍團在湘江血戰和金沙江阻擊戰中發揮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1934年11月底,根據中央“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撲滅尾追之敵”的命令,董振堂率部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殘酷的血戰。他們掩護紅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后,第34師包括師長陳樹湘、師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紅軍戰士全部陣亡。董振堂所率紅五軍團以慘重的代價為紅軍渡湘江做出了英勇悲壯的貢獻。
1935年4月底,紅軍渡金沙江時,董振堂率部在防御陣地一直堅守了9天9夜,最終圓滿地完成了保障紅軍主力渡江的任務。
1935年8月,黨中央毛兒蓋會議后決定,將一、四方面軍混合編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1936年6月,紅二方面軍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由于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人的堅決斗爭,張國燾被迫同意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壯烈犧牲
1937年1月,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占了甘肅高臺縣城。但被敵軍馬步芳等部約2萬余人包圍了高臺,經過9天9夜的激戰,至20日高臺終于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時年42歲。
人物評價:
董振堂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1938年黃鎮同志出版的《長征畫集》中,寫有魏傳統同志評價董振堂的詩句:"軍團長,董振堂,戰士雄姿人尊仰,隨身不離槍。"
1985年8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胡耀邦從張掖來到高臺烈士陵園時說:"董振堂是個人才,是一位好同志。"
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