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的地位價值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于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并補充《名醫別錄》[1],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現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藥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藥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于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并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神農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藥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藥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成書問題
《漢書·藝文志》登載了“《神農黃帝食禁》七卷”與“《神農》二十篇”兩種文獻,前者歸屬于“經方家”,后者則為“農家”,東漢的班固解釋“《神農》二十篇”為六國時期諸子擔心諸侯荒怠農事,故托言是神農所作,成書于西漢之前的“《神農》二十篇”并不是登載各種草石功效的《神農本草經》。
清人孫星衍認為這部書或有可能源自神農、黃帝之時,當時雖無文字,但藥石知識相傳不絕,經過歷代名家修訂、增補(例如:吳普的《神農本草》六卷),屢有闕佚,今本遠非古本之舊。
大致上,西漢已有“本草”之名,亦有托言“神農、黃帝”之食禁書、經方家言,這雖為今本《神農本草經》之濫觴,但已非古本《神農黃帝食禁》面貌。
《神農本草經》的地位價值
《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神農本草經》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后世方劑學所沿用,有序例(或序錄)自成l卷,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
《神農本草經》的問世,對中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于《本經》而發展起來的。藥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藥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藥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藥時或者在方中制約一種藥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藥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著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于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于現代的中醫臨床,《神農本草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