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的作者是誰北史的成書經(jīng)過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quán)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史的作者是誰,歡迎大家閱讀:
北史的作者是誰
李大師(公元570--628),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復,又缺乏聯(lián)系,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tǒng)編于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nóng)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quán),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nèi)),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后,由李延壽繼續(xù)撰成。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jīng)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北史》所依據(jù)的歷史文獻,主要是魏、齊、周、隋“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千余卷。從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長達30年的時間。“二史”后來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中國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史的成書經(jīng)過
李延壽之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于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當李大師開始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魏收的魏書已經(jīng)流傳很久,魏澹的魏書和王劭的齊志等也已成書。而當李延壽繼續(xù)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梁、東、北齊、周、隋五代史的編纂工作也正在進行或定稿。既然關(guān)于南北朝的史書已有多種,那么,李氏父子為什么還要另外編寫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呢?李延壽的自序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他的父親“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顯然,在隋、唐全國統(tǒng)一的局面形成后,人們很需要綜合敘述南北各朝歷史的新著。同時,分裂的封建政權(quán)互相敵視的用語如“索虜”、“島夷”之類,已與全國統(tǒng)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勢不相適應比李延壽時代稍后的劉知幾也強烈反對這種稱謂。但李大師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即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
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熏陶。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臺史主簿,兼直國史,累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沒做過高官,傾其畢生精力從事于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代史。魏征主修其中的《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貞觀五年(631年),母親又接著去世,他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內(nèi))去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編次之”,對前幾年搜集的一些史料進行初步的編排。
李延壽從任史官之始,就著手搜集資料,決心完成父親的遺愿。李大師的南北朝編年史完成了多少呢?李延壽在《北史·序傳》談到,在父親舊稿中,齊、梁、陳、周、隋五代的事“所未見”。可見李大師在世時,這三代已有較完整系統(tǒng)的史書可供參考,即沈約所著的《宋書》,蕭子顯所著的《南齊書》,魏收所著的《魏書》。恰好,李延壽在貞觀年間所參與撰修的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正是大師舊稿中所沒有的內(nèi)容,延壽正可以憑借修史的有利條件續(xù)補。所以延壽除了完成史局規(guī)定的任務,“因于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工作極為辛苦。過了兩年,延壽因事離開史局,資料遠未抄錄完,“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延壽調(diào)回北京長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年)寫成。但這部史書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于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也參加了該書的編撰。于是他進一步“遍得披尋”,繼續(xù)全面搜集史料。延壽還利用自己能夠接觸官藏史書的有利條件,對父親舊稿內(nèi)容加以完備,“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由于五代史修成后,暫時未予公開流布,只是藏于秘閣,延壽“不敢使人抄錄”,只能自己以史官身份去翻閱抄寫,又因“家素貧罄”,無錢雇人謄寫,所需各種史書不得不自己動手去抄。延壽從八部正史之外,更勘雜史于正史所無者1000余卷,皆以編入,其煩冗者,即削去之。八代正史共566卷,加上雜史1000余卷,延壽在抄錄、勘究這么巨大數(shù)量史書的基礎上,才寫成《北史》100卷,史料準備和最后成書的比例大約是十比一左右。
延壽自述“始末修撰,凡十六載”,指的是具體編寫過程所費的時間。他從貞觀十七年(643)著手編纂,“本紀依司馬遷體,以次連綴之”,到顯慶四年(659)成書上進,時間為十六年。李延壽早年即懷有“思欲追終先志”之抱負,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業(yè)。《北史》是李延壽以其大半生的時間寫成的歷史著作,這兩部史書的編撰,李延壽說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載”,這里說的16年,是從他貞觀十七年(643年)參加修撰《五代史志》這一年作為開始時間的。其實,在此很久以前,亦即從貞觀三年參加修撰《隋書》時,他就開始了“二史”編撰的準備工作。那時,他利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五代舊事所未見”者,為將來編撰“二史”積累資料。如果從搜集史料之時來計算,“二史”的完成則經(jīng)歷了整整30年的時間。
看了“北史的作者是誰”還想看:
1.北史柳虬傳文言文閱讀原文及答案
2.一年級語文下冊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