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基本概述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被后人歸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迫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圣嘆刪節為七十回本。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水滸傳基本概述,希望對你有用!
水滸傳圖片
水滸傳的內容簡介
《水滸傳》是以宋江起義故事為線索創作出來的。宋江起義發生在北宋徽宗時期,《宋史》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都有記載。從南宋起,宋江起義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醉翁談錄》記載了一些獨立的有關水滸英雄的傳說,《大宋宣和遺事》把許多水滸故事聯綴起來,和長篇小說已經很接近。元代出現了不少水滸戲,一批梁山英雄作為舞臺形象出現?!端疂G傳》是宋江起義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吸收了民間文學的營養。
《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全書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成功地塑造了宋江、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作品歌頌、美化宋江,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
《水滸傳》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是人類文化的瑰寶。
水滸傳的作者簡介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彥端,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小說家。關于《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托名說,宋人說等。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百回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后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觀點是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于明代高儒《百川書志》,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于“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于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于《宣和遺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
水滸傳的寫作背景
《水滸傳》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用、晁蓋等36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之史籍《東都事略》以后,已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到了元朝,元雜劇中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流傳后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端疂G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也有觀點認為,《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系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
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后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8]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基層官吏,后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端疂G傳》故事豪放、粗獷,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水滸傳的藝術價值
作為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后世的影響巨大?!端疂G傳》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自《水滸傳》。
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長處不在于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在缺乏知識以及大眾娛樂活動的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通俗小說往往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普通民眾僅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男女老少皆津津樂道。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如:輕生死重義氣,敢作敢為,劫富濟貧乃至“忠君反貪”等理念,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大眾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而這些標準是否真正值得宣揚,則引起各界眾說紛紜。
近代民間亦有流傳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向往打打殺殺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過分反叛,脫離現實;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演義》,因為其中人物善于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鉤心斗角,作為應該安分守約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從歷史角度看,對于《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后又為朝廷去征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出歷史悲劇;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