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因為什么而死的
商鞅是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是先秦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秦國主持的舉世聞名的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那么到最后商鞅是因為什么而死的?
商鞅人物簡介
商鞅,生卒于公元前395年—前338年,出生于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是衛國君的后裔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在政治上改革了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商鞅死因分析
眾所周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可以說商鞅的貢獻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在風燭殘年之際卻慘遭車裂而死,全家抄斬,不得善終。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商鞅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得罪了不少原來秦國的貴族。甚至連秦國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也曾公開批評商鞅的新法,于是兩人就產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
商鞅的“狠”端正了風氣,強大了國力,也為自己贏得了高官厚祿、領地封賞,博得了秦孝公這位鐵桿知己,孝公甚至欲傳位于他,這是何其隆寵!但他的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權重讓他樹敵太多,一旦失勢,將萬劫不復。
商鞅的變法,動搖了貴族王權的勢力,得罪了不少王孫貴族,秦孝公擔心他日后會有難,在臨死前吩咐商鞅逃離秦國,或者隱居。但商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結果被用以極刑車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勢力,結果又滅他三族。
對商鞅的死,有人幸災樂禍,也有人為之喊冤叫屈。幸災樂禍者認為商鞅是作法自斃,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訂的酷刑上面。喊冤者認為商鞅一心為秦帝國的崛起不遺余力,卻遭如此下場,實在不公。對于商鞅的死最歡欣鼓舞的,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國的貴族階層,是一大批“特權階級”。曾經無限榮光的他,最終卻落得個尸首異處,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終的結局,讓人可嘆可悲!
人物評價
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國方略。”而資治通鑒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雖說商鞅刻薄,所謂“亂世用重典”本也無可厚非,反而說明商鞅之誠信品質。梁啟超也在《中國六大政治家》中,將商鞅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與管仲、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張居正同列(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列出“中國六大丞相”為管仲、商鞅、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張居正。與上面的“中國六大政治家”相比,是將李德裕換成王猛)。在現代,盡管有少數不同聲音,但大多數人承認商鞅是一個敢于觸動舊勢力、敢于改革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