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是什么
中國近代史共兩次鴉片戰爭,分別是第一次鴉片戰(1840年—1842年)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望大家喜歡。
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
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實際上是為了近一步的打開中國市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他們獲得了很大了利益,并且大機器制造的物品因為價格低廉而快速的搶占了中國市場,使得他們獲得了非常大的利益,但是這對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所以在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要求與中國重新修訂條約時,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答復,為此他們再次的向中國發動了戰爭。
在這次戰爭中,他們首先攻陷了廣州,隨后又將目光集中在了中國天津,最終攻占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通過這些戰爭,他們不僅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甚至還獲得了領土,也就是說他們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擴大資本主義市場的目的成功的達到了,甚至他們所獲得的遠遠大于他們最初想要的。
在西方國家開始采用大機器生產,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華夏還是封建統治下的小農經濟。在這樣的狀況下,為了將機器制造出來的產品出售以換取白銀的西方國家,紛紛將目光鎖定在了中國。這也是他們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之一,用來進行物品傾銷。同時大機器生產需要更多的原產料和廉價的勞動力,這些恰恰中國都可以滿足,所謂他們才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
綜上所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是為了改變貿易順差,換取真金白銀,擴大資本主義市場,以及所需的原料產地和勞動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地點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淪陷的地區有廣州,大沽口,天津以及北京等,也就是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地點是在廣州,隨后蔓延到了天津、北京以及長江地區。
在這次戰爭中,英法聯軍首先進攻的是中國廣州,戰役打響之后,清政府軍隊雖然頑強抗爭,但最終戰火還是燒到了天津大沽口等地,通過在大沽口的兩次戰役之后,清政府請求和談,以《天津條約》的簽訂最終結束了這場戰役。
之后英法聯軍以及美國和俄國不在滿足于當時在條約中規定的既得利益,所以率領軍隊直接打進了北京城。武器裝備差英法軍隊不止一兩個點的清政府統治者只能潛逃,從而宣告北京淪陷。也就是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地點已經從廣州經過天津轉移到了北京。
隨著戰火的不斷延伸,清政府內部的一部分有志之士率先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開始企圖通過學習西方列強來使中國擺脫被侵略的局面,最終華夏的土地上出現了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當然在此之前,需要的是英法從北京撤軍,為此以恭親王為首的和談團開始與英法代表團進行談判最終簽訂了《北京條約》,英法聯軍答應從北京撤兵,但是鴉片合法了,北京建立了外國公館,同時還開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另外就是除了淪陷的北京之外,其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所涉及的地點如廣州等的統治權幾乎都歸西方列強所有。
綜上所述,除了在不平等條約中割讓的土地之外,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地點還有北京、天津、廣州、長江及珠三角等地區。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最終以中國戰敗而告終,當然戰爭結束了,不代表列強愿意撤兵,所以為了讓列強從中國撤兵,清政府答應并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也就是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描述,具體如下:
首先是英法聯軍撤兵。1860年10月,鴉片戰爭結束后,為了使英法聯軍撤兵,中國清政府代表恭親王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等就戰后撤兵問題進行和談,最終以答應其各種不平等條約為交換,使得英法聯軍從中國撤兵。隨著軍隊的撤離,第二次鴉片戰爭才真正的畫上了句號。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簽訂喪國辱權的條約 。為了讓第二次鴉片戰爭畫上句點,中國分別與西方侵略者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在這些條約中,中國同意開放通商口岸,并且割地賠款給英法等國家。關于賠款,其中給英國和法國分別是六百萬兩白銀,隨后又增加為八百萬兩白銀,這相當于當時的清政府好幾年的稅收。
再者,清政府割讓大片土地以賠償英法聯軍等侵略國家的損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損失了大概有一百多萬平里的土地。
最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比較慘重的還有圓明園被燒毀。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并且進行了燒毀。圓明園被燒毀不僅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損失,也給中國歷史文明造成了缺失。
以上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