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起兵反秦的故事
在公元前209年的時候,秦始皇去世之后,秦國依舊驕奢淫逸,對百姓不斷的剝削,并且秦法極為嚴苛,導致陳勝等人因過了服徭役的詩句,覺得都得死,那還不如起義,于是在大澤鄉進行農民起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項梁起兵反秦的故事,望大家喜歡。
項梁起兵反秦的故事
在會稽這個地方,有著項氏一族在此居住,并且其領頭的項梁跟當地的太守殷通關系還不差,曾替他出謀劃策。眼看陳勝起義之后,殷通就對項梁說:“江西那一塊的農民都起義造反了,這也許就是上天告訴我們,是時候可以反抗暴秦的統治了,我聽說這種事情最好先發制人,比別人慢了一步,那就得聽從別人的派遣了。而我也想要起義,任命你和桓楚為大。”這個時候,桓楚其實已經逃亡到了澤中那一帶。項梁說:“桓楚都逃到那么遠的地方了,誰都不知道他的落腳點在哪兒,只有我侄子項羽才知道,我回去問一下他。”于是項梁出了太守府,把項羽給叫了過來,讓其拿著劍,在府外等候。
于是,項梁再次進入太守府,坐下來跟殷通說:“我侄子項羽現在就在府外,請召他進門,令他去找桓楚。”于是,殷通就跟下人說,把項羽帶入府內。而項羽剛一入府沒多久,項梁就示意,叫項羽動手。于是,項羽就拔劍砍下殷通的腦袋。項梁此時,提著殷通的腦袋,然后手中拿著他的太守印,到了門前,引得殷通的手下大吃一驚,拿劍就上去。項羽見狀,就把上來的幾百個士兵都給殺死,而剩余的士兵都畏懼項羽,然后臣服于他。
項梁的腳步并沒有停下,他號令自己原來認識的那些官吏,告訴他們自己將要起事,馬上發動暗地里的那些吳中8千子弟兵。然后任命各個官職,把混亂的局面治理的條條有道。集中力量,準備對抗暴秦。
其季父項梁
古人對家中的兄弟姐妹排行有著一定的規定,都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為伯、仲、叔、季。這四個字就構成了簡單的排行,都是根據年齡的大小所排。
伯,就是老大的意思,在家中除了父親,就屬他來主持這個家。而到了皇子那一類,那就是可以掌握朝局的存在。因此,據說周文王有個長子,只不過是被妲己給害死,就叫做伯邑考。
仲,就是老二的意思,古人有一個習慣,常常把自己在家中的排行,然后放到自己名字的前面,例如孔子,他就叫做仲尼;而孫權作為第二個兒子,就被叫做仲謀。
叔,就是老三的意思,倘若家里面兒子很多,并不只四個的話,那就按照第三個到倒數第二個,在這個中間都可以稱作為叔。就好像周公,他的父親周文王有十個兒子,按照這個規定,他可以被叫做叔旦。
季,那就是最小的意思,不過也是有例外的。劉邦我們都知道,他是作為家中的老三,他本應該叫做為劉叔,他有一個弟弟名叫劉代,那么劉代才能稱為劉季。但是劉邦的出身于貧寒家庭,并沒有這么多講究,隨便喊喊也不會有啥影響,更不會有人以法律來判刑。
按照這樣的規定,項梁應該是叫做叔,并且是項羽的叔父。而不是有人說的“其季父項梁”,他的季父應該是項伯,可見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如今的人對稱呼的忽視已經成為一個大問題,需要重視。
項梁戰死定陶城
有關項梁之死,我們都知道他是在定陶一戰中,被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而死,但是他為何會在定陶敗在章邯之手呢?這是有眾多原因組成,可以說他是必敗無疑。
在薛城,曾召開過諸侯如何攻打暴秦的會議,這是由項家軍為首所召開的會議,因此項梁為了保持住這種優勢地位,就會有以下措施。
1、在內政上確保自己的優勢地位
如今的楚懷王并不是當年的楚懷王,只是他的孫子熊心繼承,原本只是一個放羊的娃,卻因為范增的建議,項梁就將其奉為楚王。這讓放羊的熊心根本沒想到,自己可以一步登天成為楚王,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號召楚地的百姓,能夠更好的對抗暴秦。而這個楚王,跟他的祖父差不多,都是一個窩囊廢,但不滿足王位,把自己當成真的楚王,覺得項梁是自己的阻礙,想方設法的搗亂。于是,項梁安排陳嬰留守后方,想要監視著楚王,但這么做,足見他們楚國內部其實并不團結一致。
2、急于依靠戰功來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地位
項梁深知在這亂世中,只有掌握兵權才能夠占據一席之地,擁有話語權。他先后擊敗了東阿附近的秦軍,自認為擊敗了秦軍的主力,卻不知道這些只不過章邯的誘敵之策罷了,章邯先是把大軍滯留在平原之上,不顧起義軍如何攻破了多少秦國城池,就是為了疑惑他們自己真正主力在何方。章邯想要把項家軍都騙到定陶,然后一舉攻破,打的他們措手不及。楚國的宋義曾勸諫,告訴項梁定陶城一定要棄,而自信滿滿的項梁毫無察覺其中的危機,還讓項羽派兵出城,削弱了城中的兵力,致使章邯的大軍一到,毫無抵抗之力。
看了“項梁起兵反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