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決心起兵抗金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辛棄疾決心起兵抗金,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辛棄疾決心起兵抗金:
黨懷英因為與棄疾交好,常常一起交游。兩人經常到柳湖邊閑逛,談些經濟時局方面的話題,黨懷英比棄疾年長幾歲,他身材矮胖,體膚白皙,臉龐因為白胖而顯出幾分癡憨和誠實的氣質,他自認為見識不凡,總是滔滔不絕,神采飛揚地臧否人物,認為“三代以下,人心日壞”,如今更是禮樂崩壞,群魔亂舞,正是需要賢人站出來輔佐圣主,澄清宇內的時機。他口中的賢人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黨懷英對自己期許頗高。棄疾對他卻很是佩服,他被黨懷英的見識和風采迷倒了,心中熱切地想:“自己能有這么一個朋友,實在是幸運的事情,陪侍在他身邊,自己也能得到不少裨益的呢!”而這正是黨懷英對他抱有好感的原因,能有一個崇拜自己的小聽眾跟著自己,很能滿足他這種小官僚階層出身子弟的虛榮心。于是兩人的關系似乎是更加的密切了,辛棄疾的脾性熱烈,血氣方剛,待人真誠,也沒有什么功名利祿的觀念。黨懷英脾氣溫和,性格憂郁,多愁善感而且功名之心特別熱烈,他們能夠成為朋友實在是因為機緣巧合,時機恰當罷了。
棄疾一旦認定黨懷英是自己生命中頭等重要的人物,就仿佛起了戀愛一般的感覺,他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走出父母的關懷,尋找外面世界同性或者異性的友愛的時候。他每天很多時候都惦記著黨懷英,一想到他溫婉有禮的言談舉止,心中就生出了溫馨的感覺,覺得自己在平日里不太注意收斂自己粗放幼稚的行為,于是開始刻意模仿黨懷英的言行。人家看見這個小小少年裝作成人的樣子踱步、施禮和說話就覺得十分好笑??墒屈h懷英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兩個人惺惺相惜,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有如當今的李杜。
在一個休息日早晨辛棄疾起床后,看到黨懷英的床是空的,桌上留著一張紙條,上書一首杜甫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辛棄疾推敲一番后,猜到黨懷英是邀請自己同游亳州魁星樓,因為李白回復杜甫的詩“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是說李杜在兗州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步石門、登堯祠、訪范十、游甑山……攜手同行,最后登上兗州城樓。辛棄疾飛快地出門,飛奔到距離柳湖書院不遠的亳州城樓下。遠遠地已經看到黨懷英正等在城門口,看到辛棄疾守約前來,他顯得十分高興。
兩人攜手登上魁星樓的最高層,放眼望去,城下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渦河如線,曲折蜿蜒地流向遠方。黨懷英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大聲道:“江山如畫,無異往日,然而人民離亂,疲于奔命,正是我輩為朝廷效力,紓減百姓苦難的時候啊!”棄疾大力點頭道:“世杰兄所言極是,我們應當起而抗之,驅逐韃虜,為大宋趙官家分憂!”黨懷英愕然道:“幼安兄弟,如今大金鼎定天下,當今天子英明神武,正是我們為朝廷效力的時候,千萬不要再說這等大逆不道的言語!”辛棄疾默然,畢竟剛才自己是說漏了心思,而黨懷英的反應使他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是一路人。不過失望歸失望,他認為自己可以感染或者說服黨懷英,然而黨懷英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到底還是大打了折扣。原來以他自己熱戀的目光看到的那個完美的黨懷英僅僅只是他自己的想象,這個人與其他同學一樣是那么的熱切于功名利祿嗎?
黨懷英似乎是看出了辛棄疾對他的不屑,急忙辯解道:“我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屈從金人,而是為了天下百姓才會出仕,要知道當今朝廷雖是異族人所建立,卻也向慕漢化,重用儒生,正是我輩讀書人出山的好時機。”辛棄疾回道:“難道你沒有看到猛安謀克對中原百姓的侵奪欺凌嗎?況且金人強令我華夏百姓辮發胡服,以胡變夏,衣服不合女真式樣被殺者數以千萬。言語文章中稍有不滿,則以‘亂言’罪處死。大宋立國百二年來以言獲罪最厲害的也不過是坡老烏臺詩案,坡老也不曾因之被殺。如果我們依然假裝看不到文明和野蠻之間截然的分別,而去賣身投靠金虜,豈不是全無士人氣節?”黨懷英沉吟說:“國朝前期確有很多欺凌中原百姓、橫行不法的人或事。然而當今圣上即位前受學于漢人文士韓昉,能用漢文賦詩作詞,喜雅歌儒服。即位以后,尤勤于漢文典籍的學習,對女真舊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廢除勃極烈制度,改行遼、宋的漢官制度,設三師、三省。天眷元年,正式頒行官制及換官格,并確定封國制度,規定百官的儀制與服色,號為天眷新制。皇統五年,又頒行皇統新律,共千余條,大抵皆依仿大宋。朝廷漢化日深,重用儒生,不正是我們發出聲音的好時機嗎?”辛棄疾半晌無語,他暫時放棄了說服黨懷英的想法,人各有志,至少黨懷英現在把他當做知心好友,自己應該尊重他的選擇。辯論到此時,已近午時,兩人下得城樓,繼續在城內繁華之處流連一番。
然而此后兩人卻不免起了爭執之心,常常就仕金還是恢復失地進行辯論,這種爭論最后往往沒有結果,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兩個人都非常自負為自己是不尋常的人物,對自己期許很高,好像自己作出的人生抉擇能改變歷史發展方向似的。最后他們決定以蓍草起卦決定兩人的仕途,結果黨懷英如愿得到“坎”,辛棄疾得到“離”,八卦之中,坎居北方,離為南方。棄疾不得不接受黨懷英仕金的決定,同時更加堅定了自己日后起兵抗金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