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起義介紹
黃花崗起義,又稱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于1911年(宣統三年)在廣東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國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中遇害后葬于廣州市東北郊(現廣州市越秀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革命黨人。1894年興中會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裝起義作為改變社會性質的主要手段,策劃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1905年同盟會成立以后,中山先生連續在廣東和西南地區策劃了多次武裝起義。
黃花崗起義背景
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中山先生和同盟會的主要成員在檳榔嶼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了失敗的教訓,決定集中力量、認真準備,在廣州再次舉行起義,奪取廣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國,最終推翻滿清王朝。1910年秋,孫中山與同盟會的許多重要骨干集議于庇能(今檳榔嶼),決定在廣州發動新的起義。
會議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確定以同盟會員為骨干(先鋒),廣泛發動新軍、防管、巡警、會黨和民軍,并在奪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長江流域和全國。會后,孫中山到各地募款。黃興、趙聲負責籌劃起義,主持了總機關“統籌部”。大批革命黨人集中于香港。廣州城內建立了約四十個據點。由于情勢的變化,起義日期一再變動。
當黃興最終決定4月27日發難時,不得不把原計劃的十路并舉改為四路突擊。但當舉義時,實際上只有黃興率領的一支隊伍直撲兩廣總督衙門,并分兵攻打督練公所等處。孤軍轉戰,最后終于失敗,喻培倫、方聲洞、陳更新、林覺民等約百余人死難。終歸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起義失敗后,廣州城內的大街小巷留下同志們的遺體。廣州清吏對革命黨恨之入骨,有意“示眾”,把殺害了的烈士頭顱掛在城門上。直到第五天,督署在市民的要求下發函請善堂收拾遺骸。南海、番禺兩知縣準備將烈士葬在東門外埋犯人的臭崗。沒有暴露身份的黨人潘達微知道這個消息后,以《平民報》記者的身份找到善堂董事說:“義士為國捐軀,葬于臭崗,心何能安?”
員潘達微冒生命危險將當初能找到的戰死和被俘后慷慨就義的72名革命黨人(實有100多名革命黨人壯烈犧牲)的尸骨葬于廣州東北郊,并改紅花崗為黃花崗。因此,史稱此役革命黨人安息之地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通稱最初安葬的革命黨人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歷史影響
黃花崗起義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面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雖然失敗了,但其偉大歷史意義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黃花崗起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主革命精神的進一步高漲,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傳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動了亞洲的民主革命運動。
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后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