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的資料
核潛艇是核動力潛艇的簡稱,核潛艇是潛艇中的一種類型,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設計的潛艇。由于這種潛艇的生產與操作成本,加上相關設備的體積與重量,只有軍用潛艇采用這種動力來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合的核潛艇的資料。
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使用經驗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潛艇可以在水面下持續航行的時間。潛艇在水面下操作的時間受到電池蓄電量的嚴重限制,即使以最低的速率航行,也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后浮出水面進行
核潛艇的歷史
充電。在充電的過程當中潛艇非常容易受到攻擊。另外一個限制是潛艇上的電池能夠發揮的最大航速以及持續的時間,尤其是水面下的最大航行速率遠低于水面上的速率,若是要追隨高速航行的船艦時,潛艇必須浮出海面以柴油引擎輸出動力,才能夠勉強追上航行速率較慢的快速船艦,可是這樣一來,潛艇就失去海水對他的保護以及作戰上的優勢。因此,為了擴大潛艇的戰術價值,大幅提高海面下持續操作時間,研發替代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海軍研制和建造的。1946年,以海曼·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后來潛艇上使用的壓水反應堆。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核潛艇于1952年6月開工制造。此后,蘇聯,英國,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相繼制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后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制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制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
鸚鵡螺號核潛艇于1952年6月開工制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噪聲,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鸚鵡螺”號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鸚鵡螺”號和幾艘常規潛艇一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于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象的壯舉。之后,美國宣布以后將不再制造常規動力潛艇。
早期的核潛艇與現代核潛艇的區別
早期的核潛艇均以魚雷作為武器。以后由于導彈的發展,出現了攜帶導彈的核潛艇。核潛艇安上導彈之后,便出現了兩種類型:一類是近程導彈和魚雷為主要武器的攻擊型核潛艇;另一類是以中遠程彈道導彈為
主要武器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又稱戰略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主要用于攻擊敵水面艦艇和潛艇,同時還可擔負護航及各種偵察任務。彈道導彈核潛艇則是戰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轉移。在各種偵察手段十分先進的今天,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導彈核潛艇則以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水下導彈發射場。
彈道導彈潛艇是用艇載核導彈對敵方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備核襲擊的潛艇。它大多是核動力的,主要武器是潛對地導彈,并裝備有自衛用魚雷。彈道導彈潛艇與陸基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共同構成目前核軍事在國核威懾與核打擊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隱蔽性最強/打擊突然性最大的一種。
潛對地導彈分彈道式和巡航式兩類。美國從1947年開始研制“天獅星-I”型潛對地巡航導彈,1951年在潛艇上發射成功,1955年正式裝備潛艇部隊,第一批戰略導彈潛艇由此誕生。蘇聯于1955年9月首次用潛艇在水面發射一枚由陸基戰術導彈改裝的彈道導彈。1960年7月,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首次水下發射“北極星”A1潛地彈道導彈,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