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知識大全欄目為你總結全的歷史知識點和歷史常識,以便加深大家對中國古代,近現代即民國與新中國各個時期的的歷史,軍事,文化,政治和法律的了解。
編者按:為保住長沙這一戰略屏障,第9戰區先后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并最終引發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 長沙保衛戰簡介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紹興年間進士。公元1160年(紹興三十年)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御。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采石(今安徽當涂境內),適主將罷...
導讀:第一款 中國國家允準德國在山東蓋造鐵路二道:其一膠澳經過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往濟南及山東界;其二膠澳往沂州及此處經過萊蕪縣至濟南府。其濟南府往山東界之一道,應俟鐵路造至濟南府后,始可開造,以便再商與中國自辦干路相接...
《北京專約》是的有關臺灣事件的條約。條約規定:民等妄為加害,日軍出兵是保民義舉;;日軍撤出臺灣。 《中日北京專條》(1874) 中日北京專條條約原文簡介: 一八七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明治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北京。 大清欽命各國...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是一個赤裸裸的掠奪性條約。但英國對專條規定仍不滿足,繼續在一系列問題上制造麻煩。專條明確規定,中國保留對 九龍城及其附近碼頭的管轄權。但專條締結后,英國就以發現中國官員在九龍城內行使管轄權,與香港防務軍事要求不合為借口,...
導讀: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又稱中英藏印條約,是1890年(光緒十六年)3月17日清朝與英屬印度在加爾各答簽訂的有關西藏事務的不平等條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的簽訂,使哲孟雄完全脫離中國,而關于邊界及緩議諸項為英印進一步侵略西藏鋪設了道路。 《中英會議藏...
《中俄密約》(The Si Rssia seret treaty),即俄國與清政府訂立的秘密條約。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誘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
沙俄早就企圖在太平洋攫取一個不凍港。維特與李鴻章1896年商議中俄密約時,曾提到中東鐵路修支線通黃海海口的問題,透露出占有海港的意圖。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德國教士在山東被殺,派軍隊強占膠州灣。沙俄借口幫助中國人擺脫德國人,于1897年12月14...
導讀: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條約簡介 1846年,美國駐上海代領事在英租界內設立領事館,發生了升旗事件。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 條約原文: 一八五四年七月五日,咸豐四年六月十一日,上海...
《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或《越南條款》,又稱《中法和約》、《李巴條約》,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6月9日清朝與法國簽訂的關于結束中法戰爭的不平等條約。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丁巴德諾在天津開始...
《中俄天津條約》是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清朝與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與《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構成了《天津條約》的主體。 《中俄天津條約》是一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不平等條約。通過該約,沙俄取得了第一次...
引言:《中英續訂藏印條約》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4月27日清朝與英國在北京簽訂的有關西藏事務的條約,為此前《中英藏印條約》的修改條約。 晚清不平等條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0427)...
導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爭奪中,英、俄是主要的對手。《訂租威海衛專條》是清朝與英國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7月1日在北京簽訂的有關租借威海衛的不平等條約。該專條簽訂后,清政府同意將威海衛及附近水面和全灣沿岸10英里以內的地方租借給英國,租...
導讀:《黃埔條約》(Treaty f hapa)又稱《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法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法黃埔條約》(1844) 不平等中法黃埔條約介紹 條約原文: 一八四四...
引言:《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是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清朝與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政府同沙皇俄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1851) 條約原文: 一八五一年八月六日,咸豐元年七月初十日,俄歷一八五一年...
導讀:《中日通商行船條約》是《馬關條約》的延續。多年來日本統治者企圖在中國得到的各種特權,至此全部實現。《馬關條約》第六條規定:中日兩國所有約章已因甲午戰爭而廢絕,雙方應派代表商訂通商行船條約;新訂約章應以中國與歐美各國現行約章為本。據此,...
導讀:根據這個條約,廣州灣實際上成了法國的殖民地。條約不僅使法國在中國西南增強了它的侵略勢力,而且使法國在香港附近地方建立了一個重要侵華基地,從而取得了在華南同英國抗衡的有利地位,確立了法國在中國西南三省的勢力范圍。 《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
導讀: 日本國軍隊一經東三省某地方撤退,日本國政府應隨即將該地名知會中國政府,雖在日俄和約續加條款所訂之撤兵限期以內,即如上段所開,一準知會日本軍隊撤畢,則中國政府可得在各地方酌派軍隊,以維地方治安。日本軍隊未撤地方,倘有土匪擾害閭閻,中...
《中俄北京條約》是沙皇俄國和清朝于1860年11月14日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俄國代表為伊格那提耶夫伯爵,約文中俄文共43頁。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并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
《馬關條約》為中國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束。主要內容有:清政府從朝鮮半島撤軍并承認朝鮮...
導讀:《滿洲里界約》將舊約作了有利于俄國的修改,并就此重新劃定了國界,是有損于中國領土主權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王朝簽訂的最后一個喪權的邊界條約。 《滿洲里界約》又稱《齊齊哈爾協議書》,是清朝與沙皇俄國于1911年(宣統三年)12月20日在黑龍江齊齊哈...
1840年至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而告結束。戰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對國際慣例和己方利益的無知,引誘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項制度在南京和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雙方達成海關稅則,22日,英方在...
《辛丑條約》,亦稱《北京議定書》、《辛丑各國和約》,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俄國、法國、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署的一系列不...
23462346524352...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