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對崇禎皇帝的歷史評價
導讀: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干練,并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
后人對崇禎皇帝的歷史評價
(一)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山河冷落,烽煙四起。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 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后互敬互愛;他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征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于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咨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二)據有的史學家分析,崇禎是我國最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執政時期,對于后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后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帝國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卻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與臣子的關系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后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三)明思宗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思宗的性格相當復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于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數皇帝,思宗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明史》評價思宗說:“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歷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后,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當復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的超乎機智,但在袁崇煥一事上卻又表現的相當愚蠢,袁崇煥跟崇禎說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簡直就像個瘋子。崇禎也瘋,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一年后,袁崇煥終于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對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楊鶴主撫,后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除楊鶴、熊文燦外,其他皆為撼世之名將,功名顯著華夏。由于連年的災荒,農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后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以至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
雖然明思宗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后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
(四)乾隆親自修訂的《明史·流賊傳》中說:“莊烈之繼統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于中,不搖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于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災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并發,厥癥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五)清朝編纂的《明史》依舊承認他兢兢業業,勤勉勤儉。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干練,并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
(六)然而,不能忽視崇禎帝的濫殺、多疑、貪財、苛政、昏庸等諸多亡國之君的特征。盡管繼位之后迅速剿滅魏忠賢一黨,顯示了其果敢的一面,但在隨后的十余年執政生涯中其內閣成員如走馬燈般更迭,兵部尚書及督師等也是屢遭貶斥乃至冤殺,其余大臣更是終日惶恐,朱由檢的濫殺和多疑可見一斑,盡管如此,明崇禎年間的朋黨之爭的態勢并未得到改善,而朱由檢在除卻鏟除魏黨一役的爭斗中的表現堪稱昏庸。與此同時,朱由檢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后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后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朱由檢盡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