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文化學術
黃金十年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是指1927-1937年間建都于南京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的時期。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體為近代中國較高水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黃金十年文化學術,希望對你有用!
年輕時期的蔣介石先生圖片
黃金十年歷史追溯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斗,并讓中原大戰與國共內戰等戰事于中國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軍事強人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于中國建立起相對穩定、鞏固的統治機器,于安定中,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惟年代中末期之1937年開始,鄰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政府卻發動了全面性的侵華戰爭,陸續增兵入侵中國,使得十年間的建設成果毀于一旦。
黃金十年文化學術
在文化方面,發展與動亂間,造就許多各領域的重要人物,如以文學影響政治界的魯迅;創造新哲學觀的胡適;文化出版業的鄒韜奮及陶行知;文學界的張愛玲、沈從文、曹禺;京戲與新藝術的梅蘭芳與阮玲玉等。除此,尚有李叔同、顧頡剛、徐悲鴻、梁漱溟、張元濟、黃炎培、林徽音、梁思成、林語堂、馮友蘭、齊白石、錢鐘書、楊絳、巴金、吳清源、俞平伯、費孝通、陳獨秀及傅抱石均對1930年代的文化中國貢獻良多。因為新舊文化雜陳,1935年,中國學者間爆發了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之間的文化論戰,并形成了關于中國文化建設路向獨特的視點與張力。
由胡適于1929年提出的全盤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概念,于1930年代的中國學界繼續發酵,并獲得陳序經等多名中國知名學者以“全盤接受”等言論或撰文來附和胡適的此全盤西化觀。不過,此概念也遭到中國許多學者反對。最大反對聲浪起端,為1935年;由王新命、何炳松等十位中國學者針對全盤西化發表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十教授宣言》)以及隨后的《我們的總答復》開始。之后,兩方陣營揭開了相當長時間的“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的激烈論戰。然論戰結果,到1930年代末期,兩方確實達成了“中國社會亟需要現代化”的共識。
科學發展方面,由于社會著重物質建設,因此地質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都有長足發展,受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數學,地質學的研究主要由實業部的地質調查所主持,調查地質、礦藏,研究土壤、地震,皆有成就。生物學的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社附設的生物研究所。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等主持,對全國各地動植物的分類、形態、生理遺傳、經濟用途等,都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考古研究方面,十年建國期間成果十分豐碩,1927年發掘河北房山縣周口店始石器時代遺址。1929年至1936年發掘河南安陽小屯村殷朝的都城,1930年發掘河北易縣練臺村戰國時燕國的都城,1930年至1931年發掘山東歷城縣城子崖黑陶遺址,同時發掘山西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1934年發掘陜西寶雞縣斗臺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北方面,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組西北科學考察團,于1927年至1936年間在新強各處考古。江南方面,1930年發掘南京棲霞山六朝墓,1931年發掘廣州市大刀山晉墓,1936年于浙江杭州、吳興、杭縣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