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貨幣是怎樣的
“民國貨幣”,指1949年前流通于中國的貨幣。除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外,還有多種地方性貨幣,如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藏幣等,以及在中華民國境內非法發行的貨幣,如中國共產黨政權發行的邊幣。
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國父孫中山推翻了清朝長達268年的專制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朝殘余勢力,中央政府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 1914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國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趨多元化。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后加中國農民銀行),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由于國內的戰火連綿,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由于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有較少人使用。中國民間多數繼續使用銀元,南京政府于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
民國貨幣上字母含義
銅錢自古今來是我們社會中流通的貨幣,自清以來,陜西省就曾設立寶陜局鑄行方孔圓錢,至光緒年間,被戶部裁切,停止鑄錢。在這段“空白期”里,陜西境內流通的貨幣,主要靠外省流入和委托湖北省銅元局代為鑄造的少量銅元。這顯然給老百姓帶來諸多不便,同時也讓當時主政陜西的高官們看著“肥水流進外人田”而心有不甘。
據考證,到民國十年,主陜都督張鳳曾呈報民國中央政府,請求暫借南京造幣廠多余的落后的沖壓設備入陜鑄幣,但未獲批準。民國十二年,新任都督劉振華自行向德國訂購了造幣機器。但當這套設備進口后由水路經湖北漢口中轉時,卻被閻錫山劫去運往了太原。陜西落得人財兩空。直至民國二十年,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率軍駐守陜西時,為籌措軍餉,其部下孫蔚如、趙壽山駐軍漢中一帶自行設立漢裕錢莊,發行銅元枚票,并在漢中傘鋪街設廠鑄造銅元。由于銅材緊缺,遂下令在民間收購麻錢、毛錢、舊幣以及群眾家中使用的銅鍋、銅勺、香爐、燭臺等物熔化鑄錢。這些銅元流通于陜南、寶雞等地,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也有使用,但總量不大。當時還有個大土匪頭子王三春在鎮巴這個地方也設爐鑄錢,因銅質差且設備簡陋,所鑄銅元輕重、厚薄不一、字口平夷、紋飾雜亂不清。品相稍好的當為楊虎城麾下的趙壽山所鑄。
陜西銅元有一分、二分兩種,紋飾略同但重量不一。其正面中心為圓圈,內有一小五角星,外有嘉禾圍繞及珠圈一周,上有隸書“陜西省造”,下為“一百枚換銀幣壹元”、“伍拾枚換銀幣壹元”字樣;背面為國民黨國旗和黨旗,而不是五色旗和十八星軍旗,中心也有圓圈及五角星,上有“中華民國”四字,下為字母“IMTYPEF”。
此組字母作何解釋?英漢直譯不通,又不像清末、民初銅元上英文容易拼音讀出。我翻閱諸多錢幣資料,才在一本權威資料中找到出處,“IMTYPEF”應讀“1 MEI TA YUAN P 1(或2) FEN”,讀為“1枚大圓幣1分(或2分)”。錢幣上的這種英文寫法,堪稱創了全國銅元字母翻譯之先河。而據筆者所知,把所鑄銅元稱之為“大圓幣”的,目前也只見此一例。
陜西造一分、二分銅元版別混亂復雜,主要區別在中心圓圈、五角星等細微之處。我收藏的十多枚中就有五個版別,而其中這枚大圓幣中心五角,特別是在雙旗交叉中心有明顯三顆小星,是較為少見的一種。圖中這枚2分幣,錢徑32.1毫米,厚2.2毫米,重13.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