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魏侯景生平
編者按:侯景自立為皇帝后,改國號為“漢”,稱南梁漢帝,封蕭棟為淮陰王,將其幽禁。改梁律為漢律,改左戶尚書為殿中尚書,五兵尚書為七兵尚書,又將直殿主帥改為直寢。
南北朝時期北魏侯景生平
侯景(503~552),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后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侯景開始建立功勛,后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辯、揚州刺史陳霸先先后發難,率領軍隊進攻侯景,侯景軍隊一觸即潰。侯景死后,尸體被分成好幾份,被人搶食。
侯景像
小名狗子(從他這樣的小名看來,他的字明顯是后來發跡后起的)。少年時就頑劣不羈,橫行鄉里,是當地著名的惡少。成年后身高不滿七尺,但深受邊鎮剽悍好武風氣影響,驍勇有膂力,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后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
六鎮起義之火剛被撲滅,河北變民軍之火又燃燒起來。
528年八月,變民軍首領葛榮率軍圍鄴,號稱有百萬之眾。爾朱榮受詔討葛榮,任侯景為前鋒,同率精騎七萬,倍道兼行,東出滏口,與葛榮決戰。葛榮自詡久歷戎陣,威行河北,以眾敵寡,勝券在操。他驕傲輕敵,在數十里平野上箕張平推迎戰,分散了兵力。爾朱榮與侯景利用了葛榮的嚴重錯誤,腹背夾攻,突破薄弱處,大敗義軍、生擒葛榮。河北起義軍從極盛而一戰敗亡。侯景戰功卓著,擢為定州刺史、大行臺,封濮陽郡公,嶄露頭角。
侯景為政舉措
侯景內政舉措
侯景自立為皇帝后,改國號為“漢”,稱南梁漢帝,封蕭棟為淮陰王,將其幽禁。改梁律為漢律,改左戶尚書為殿中尚書,五兵尚書為七兵尚書,又將直殿主帥改為直寢。
侯景設立三公之官,達數十之多,其儀同也很多。而有的官員只能自己獨自騎馬,自牽韁繩。他任命宋子仙、郭元建、張化仁、任約為佐命元功,并加三公之位;王偉、索超世為謀主;于子悅、彭雋主要負責決策;陳慶、呂季略、盧暉略、于和、史安和為其爪牙:他們更是荼毒百姓。其余王伯丑、任延和等還有數十人。梁人中被侯景所用的,只有故趙伯超、前制局監姬石珍、內監嚴亶、邵陵王記室伏知命。像太宰王克、太傅元羅、侍中殷不害、太常姬弘正等雖然官位尊貴,也只有聲望,并非他的心腹之臣。侯景祖先名叫乙羽周,等到侯景篡位就以周為廟諱。
侯景軍事舉措
侯景雖然占據了建康,卻未能征服整個江南。在向各地擴張過程中,遇到了梁軍和各地地主武裝的強烈抵抗。大寶二年(公元551年),侯景攻陷江州、郢州之后,乘勝西進,水軍號稱20萬,旌旗千里,聲勢之盛為南朝所未見。可是進至巴陵,便被蕭繹大將王僧辯擊敗,侯景得力猛將寧子仙等被殺,任約等被俘。侯景從此一蹶不振。
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二月,王僧辯與陳霸先在白茅灣會盟,誓師東下。3月,在姑熟的江中水戰,侯景大將侯子鑒部被殲,梁軍進抵建康。侯景親率萬余人拼死抵抗,亦被擊敗。
侯景在晉陵收得部分殘兵后,前往吳郡,在松江被梁將侯追上,將其尚有的戰船二百艘、兵卒數千人全部消滅。
侯景歷史評價:
李延壽《南史》:“侯景起于邊服,備嘗艱險,自北而南,多行狡算。于時江表之地,不見干戈。梁武以耄期之年,溺情釋教,外弛藩籬之固,內絕防閑之心,不備不虞,難以為國。加以奸回在側,貨賄潛通,景乃因機騁詐,肆行矯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