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1863年起義
波蘭近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反對俄國民族壓迫和反對封建的民族大起義。從1860年起,華沙連續發生反對沙俄殖民統治的愛國示威游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波蘭1863年起義。
波蘭1863年起義簡介
1861年 2月25日和4月8日,群眾示威游行連續遭到沙俄軍警的鎮壓,發生了大規模的流血事件。1861年秋, Z.巴德列夫斯基,J.東布羅夫斯基、S.博布羅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義者組織了“紅黨”,成立了領導起義的“中央民族委員會”。他們決定把民族革命和農民革命、把波蘭起義同全俄革命結合起來,同俄國的革命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系,1862年8月,沙俄當局逮捕了東布羅夫斯基。
1863年1月15日,又實行強制性征兵,凡被懷疑策劃起義的青年都被列入征兵名單。紅黨領導人于是決定在 1月22日起義。中央民族委員會成為臨時民族政府,頒布起義宣言和解放農奴的法令,宣布土地永遠歸耕者所有,號召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各族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沙俄反動統治。參加起義的有工人、手工業者、小資產階級和農民。當晚,起義者在波蘭王國全境襲擊10萬名沙俄占領軍。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起義軍轉入農村,發動農民,開展游擊戰,起義很快擴大到立陶宛和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3~7月,裝備簡陋、人數只有2萬的起義軍,進行了 500多次戰斗,給俄軍以沉重打擊,迫使沙皇政府不斷向波蘭增兵。1863年 7月,俄軍增至34萬,幾乎占俄國陸軍的一半。紅黨領導人在敵人的優勢兵力面前不怕犧牲,浴血奮戰,巴德列夫斯基等人先后捐軀。起義軍喪失了有生力量。
紅黨率領起義軍在前線作戰時,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組成的“白黨”篡奪了起義領導權。1863年,建立了M.M.蘭蓋維奇的白黨獨裁政權,拒不執行解放農奴的法令,實行分裂和叛賣政策。1863年10月,R.特勞古特從反動分子手中奪取了領導權,繼續領導起義。但為時已晚,大勢已去。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頒布在波蘭王國解放農奴的敕令。4月11日,特勞古特和他的4名戰友被俘,8月5日,壯烈犧牲。1864年秋,起義被鎮壓。在起義中,數百名俄國革命者同波蘭革命者并肩戰斗,獻出了寶貴生命。
起義參與國家人民
波蘭,全稱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中國古稱孛烈兒,是一個中歐國家,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東部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相連,東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羅斯接壤,北面瀕臨波羅的海,地勢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波蘭國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波蘭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波蘭是歐盟、北約、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貿組織的成員。此外,波蘭還具有迥異的東歐風情,在21世紀初的幾年里,波蘭在歐洲的重要性越來越引人重視,甚至有望成為歐盟四巨頭之一。
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曾遭沙俄與蘇聯的并吞,1990年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它也是歐盟、北約、申根公約及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1991年9月14日,中國與立陶宛正式建交。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TheRepublicofBelarus,РеспубликаБеларусь)代碼BY。白俄羅斯是位于歐洲東歐平原的內陸國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25日獨立,1991年12月19日改為“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舊譯“別洛露西亞”,自稱“別拉羅斯”。白俄羅斯工業基礎較好,機械制造業、冶金加工業、機床及激光技術等比較發達和先進;農業和畜牧業亦較發達。
烏克蘭(Ukraine)位于歐洲東部,是歐洲除俄羅斯外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原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是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獨立。烏克蘭有24個省、一個自治共和國和兩個特別市,烏克蘭人口構成上78%為烏克蘭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烏克蘭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1]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烏克蘭是一個新興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烏克蘭工農業較為發達,其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20%, 重工業在工業中占據主要地位。2015年10月25日,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禁飛令”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