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文學的發展
波蘭建國于10世紀,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在波蘭建以后,接受了天主教。10到13世紀,波蘭有文字記載文獻,大多是用拉丁文寫的。當時,天主教僧侶為了對所謂“異教”精神,向群眾灌輸天主教教義,抄印了批用拉丁文寫的經文和關于基督與使徒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波蘭文學的發展。
發展介紹
波蘭文學的黃金時代始于16世紀。因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影響、與他國有較多接觸以及正逢一個比較平靖穩定的時期等因素,使人們敢作多樣而有自信的抒發。第一位波蘭的創作者是萊哲(Mikolaj Rej),他所寫的詩體辯論(1543),在內容與風格上都屬于較早時代的作品,但人們將它畫為新時代的開端。與萊哲同時期的詩人科哈諾夫斯基(Jan Kochanowski)是標準的文藝復興時代人物,也是杰出的早期波蘭作家。文學在這個時代大放光芒,散文方面以哥尼基(Lukasz Gornicki)為代表,講道辭有斯卡爾加(Piotr Skarga),政治論述有莫杰夫斯基(Andrzej Modrzewski),田園詩有西蒙尼德斯(Simonides),十四行詩則以森普-沙任斯基(Mikolaj Sep Szarzynski)為代表。
17世紀巴洛克文學的文體之爭,以及所表現之異國色彩與結構、有力而尖銳的對比手法和突如其來的轉折,都可反映這一百年來人們所承受的宗教爭端與戰爭之苦。代表人物在宮廷抒情詩方面有揚.安德杰.莫爾什藤(Jan Andrzej Morsztyn),宗教詩有茲畢紐.莫爾什藤(Zbigniew Morsztyn),史詩有特瓦爾托夫斯基(Samuel Twardowski),自傳有帕塞克(Jan Chryzostom Pasek)。
繼18世紀前半衰微期之后,最后一位波蘭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Stanislaw II August Poniatowski)當政的時期為一啟蒙時代,波蘭的文化、政治、知識等各層面都再度欣欣向榮。文學、新聞業、出版業、政治與教育上的改革、國家劇院之建立(1765),都足以為這個時代求進步態度之佐證。代表性人物乃是克拉西茨基(Ignacy Krasicki)。此外,卡爾平斯基(Franciszek Karpinski)和克尼亞伊寧(Franciszek Dionizy Kniaznin)的詩、博古斯瓦夫斯基(Wojciech Boguslawski)和博霍莫萊茨(Franciszek Bohomolec)的劇作,以及聶姆策維奇(Julian Ursyn Niemcewicz)的作品,都是18世紀波蘭文學的卓越代表。
19世紀為浪漫主義者感受的狂熱激情彌漫全世界之時,然而浪漫主義流傳至波蘭時卻因國內正遭遇重大變故而被扼止。1830年波蘭抗俄起義失敗以后,波蘭浪漫主義便帶上了受到壓迫和苦難的國家的自責與悲壯意味。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的游吟風格作品含有普羅米修斯式的創痛和彌賽亞的希望,與斯沃瓦茨基(Juliusz Slowacki)以及克拉辛斯基(Zygmunt Krasinski)二人的作品,同為流亡國外時所作,表達了波蘭民族精神。這些人的重要作品中追求自我認知與個人自由,并且對歷史質疑,為波蘭民族意識之中永不磨滅的一部分。
1863年起義再度失敗,意味著早先的浪漫主義夢想的破滅。挫敗之痛打消了原來的理想主義,使得強調實際努力與社會政治現實的實證主義抬頭。顯克維奇(Henryk Sienkiewicz)、普魯斯(Boleslaw Prus)、奧熱什科娃(Eliza Orzeszkowa)的小說(題材包括歷史故事以及社會問題、時勢問題等等)是19世紀后半期的文學主流。
波蘭文學歷史影響
波蘭文學家青年波蘭運動是實證主義緊壓之下的反動,有新的人物和觀念興起。初期的狂熱宣言傾向歐洲作風與現代主義,但這項運動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潮流和風格。最具代表性的是泰特馬耶爾(Kazimierz Tetmajer)的詩、韋斯皮揚斯基(Stanislaw Wyspianski)的象征主義劇作,以及熱羅姆斯基(Stefan Zeromski)的小說。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短暫重獲獨立時期(1918-1939)創作出清新而多樣化的文學。除了較年長的萊希米安(Boleslaw Lesmian)與斯塔夫(Leopold Staff)等人的作品之外,未來主義的創作充斥且囂張,前衛派也有派柏(Tadeusz Peiper)和普里茲波希(Julian Przybos)的詩,斯卡曼德爾詩社(Skamander)詩人的抒情詩則表現了自信的樂觀想法。散文方面有東布羅夫斯卡(Maria Dabrowska)、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安德熱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舒爾茲(Bruno Schulz)等著名現代波蘭作家的作品。戲劇方面除薩尼亞夫斯基(Jerzy Szaniawski)的劇作之外,另有維特凱維奇(Stanislaw Ignacy Witkiewicz)的革新超現實主義之作。
1945年以后,戰爭與被占領的經驗讓波蘭作家有了新的創作題材,1956年解除了蘇聯策畫的史達林時代文化控制以后,靈感來源更多了。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孔維茨基(Tadeusz Konwicki)、魯熱維奇(Tadeusz Rozewicz)、姆羅熱克(Slawomir Mrozek)、藍姆(Stanislaw Lem),以及較年老的米沃什(Czeslaw Milosz)等人的作品,不論是探討戰爭悲劇或是描述當代波蘭在蘇聯共黨集團中的創傷,都能反映現代波蘭的處境,并且在更廣的視野中析解現代歷史與現代人的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