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彌生時代介紹
編者按:在這愈來愈階層化的世界,奴役很常見。低階者在路上遇見高階者時退至路旁并鞠躬讓后者通過——這種習俗繼續延至19世紀。階級由頭銜來區分,高階男子有四五個妻子,較低階的男子也有兩三個妻子。
日本彌生時代介紹
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約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指 日本古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文化稱彌生文化。彌生時代在繩文時代之后,古墳時代之前,可分前、中、后期;彌生文化是在繩紋文化的基礎上,受到大陸(包括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首先出現于九州北部并逐漸向東發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彌生時代普遍有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開始使用銅器鐵器,原始社會開始逐漸向階級社會過渡;與中國、朝鮮半島交往頻繁,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1884年,彌生式陶器首次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
彌生時代總是被強烈地和稻作聯想在一起。起初,稻作是由新移民帶來的,但更早的時候,稻作已被引進。然而,在彌生時代稻作才被大規模地推廣,特別是水田的種植,而且是在南部與西部,這清楚地反映出新來者的文化偏好。這將成為后來的日本人直至現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礎。 如青銅與鐵的傳播一樣,稻作的傳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動。至公元1世紀左右,稻作從西南部相當迅速地傳播至本州中部,但進一步向北傳播較緩慢。雖然稻作、青銅及鐵從早期階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規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紀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繩文階段。易言之,北部與南部之間存在著相當的文化鴻溝——今日北海道愛奴人的存在仍象征著該鴻溝。
日本出產有限的金屬礦,因此金屬用具傾向于和高地位有關。然而,持有金屬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當時社會愈來愈階層化的惟一因素。如同大多數的農業發展一樣,稻作引起社會內部資源基礎的縮小,使社會精英較容易控制社會資源。稻作也導致較永久的定居、較廣泛的土地確認以及保衛且擴大邊界的需要,特別是當人口增至200萬人左右之時。戰斗隨之增加,持有金屬武器加上有能力號召戰士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就進一步提升。當然,部落之間戰斗愈來愈多,使得各部落依據戰斗勝負而排列等級。
在這愈來愈階層化的世界,奴役很常見。低階者在路上遇見高階者時退至路旁并鞠躬讓后者通過——這種習俗繼續延至19世紀。階級由頭銜來區分,高階男子有四五個妻子,較低階的男子也有兩三個妻子。
加速階層化的另一個因素是財富,特別是經商帶來的財富。有些部落夠幸運,在他們的領地內有金屬資源。有些部落因新的技術發展獲利,例如從公元1世紀左右起在九州生產的絲綢。玻璃技術與冶金也有所發展。產品多樣化導致交易增加,包括與大陸之間的交易以及列島內的交易,而每一個區域都有一個市場。愛知縣朝日,就是這樣的一個交易中心,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彌生定居地遺址中最大的,占地約0.8平方公里,而典型的定居地介于0.02到0.28平方公里之間。
部落之間的戰斗、精英的出現以及控制資源的競爭,導致政治化程度的增加。許多部落首長與鄰近的部落締結同盟,組成了無數的小王國。
彌生時代評價:
在彌生時代,也即公元前三世紀前后,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一夜暴富,飛躍進全新的農業社會。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為,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于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全新氣象。
隨著移民到來,彌生人陸續從潮濕陰冷的沿海地帶遷移到廣袤的平原,建起干欄式房屋,制成美麗的麻布衣服。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之后,女人開始享有比以往更多的首飾和其他裝飾品。如手鐲和項鏈。隨著農業社會的興起,男性在部落中的作用凸顯,地位逐漸提升,原始社會逐步向階級社會過渡,這一變化最明顯的標志是墓葬的規格和隨葬品的多寡的變化。
這個被后人命名為“彌生”的時代,在其步入后期之后所要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將徹底將日本列島帶入與繩紋時代和早期彌生時代迥然不同的全新時代,最終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奴隸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