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代政治經濟文化介紹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么,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
大正時代時間為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5日。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大正時代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大正時代是政黨政治活躍的黃金時代。該時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卷文化的各個領域。并于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后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大正時代政治方面
『桂園時代』到了大正初期,終於面臨瓦解.首先是西園寺公望被藩閥迫下臺,當上最後一個元老.後有桂太郎因大正政變(第一次護憲運動)而下臺,未幾死去.
在大正時代,是政黨政治活躍的黃金時代,在中期,有原敬組平民政黨內閣,在後期,有政黨組護憲三派內閣.這也算是與大正天皇病重,任皇太子裕仁親王為攝政有關.因為明治時代開始,元老可以提名大臣.而大正天皇病重,裕仁未成熟與尊重元老之下.元老提名,幾乎必中.
大正時代
在大正時期的政黨政治,引起的民主運動與思潮,卻變出了『大正德謨拉西(民主)』這名詞.
要一提的是,長州派藩閥勢力漸漸沒落,山縣的專橫,在皇太子裕仁親王娶了與薩摩派勢力有關的久彌宮良子女王(即宮中某重大事件)以後就衰落了.
大正時代還有一件事影響政局深遠的是,居然有人敢刺殺大臣.原敬就是史家所說第一個平民首相,但他也是第一個被刺殺的現任大臣.而且在以後的虎之門事件,更有人敢刺殺攝政裕仁親王.令激進派想到,以更激烈的手段去達到目的.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后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大正時代經濟文化
大正時代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卷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后,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并成長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即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哲學思想
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獨占鰲頭,堪稱大正哲學的主流,其影響不限于狹義的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巖波書店出版許多新書,并于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12卷),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巖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政治思想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么,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于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于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 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期間,戲劇、美術、音樂等各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于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盛,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