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文時代的社會形態
繩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時代后期,約一萬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紀前后的時期。日本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繩文時代的社會形態,歡迎大家閱讀:
繩文時代的社會形態
使用繩紋式陶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致使日本與大陸分離,變成列島。人們馴養狗以捕獲鹿和野豬,同時發明了弓箭,增加了獵物捕獲量。除捕魚外,人們也采集七葉樹籽、橡實、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人們努力獲得足夠的食物,從而有空閑時間來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又因為開始食用熟食而擴大了食物范圍。這樣,人類可以長期定居一地,建造豎穴住居。豎穴住居以廣場為中心,幾家聚居一起,周圍因丟棄貝殼和食物碎屑,形成貝冢。但這類食物不能被長期保存,而且也很難把剩余產品積累于某個人手中,當時尚處于沒有階級對立的原始社會,因此未發現反映特定人們的財富與權力的遺址和遺物。
在當時生產力很低的條件下,自然生產的資源有限,因此人們在集團內部制定嚴格的規約以保護自然,同時盛行巫術,出現石棒、土偶,并有拔齒等習慣。人們還祈求自然豐盈。到這一時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現企圖突破狩獵、捕撈和采集經濟的趨勢,在福岡縣的板付遺址發現繩紋晚期種植水稻的水田遺址。
繩文時代的文化特點
繩文時代約始于公元前14,500年(公元前145世紀),到公元前3,00年(公元前3世紀)為止。指使用繩紋陶器的時代,包括繩文人的生活、制造磨制石器的技術、陶器的使用、狩獵采集經濟的發展、定居的形成等內容。
這段時期地質年代上屬于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的時期,這是日本列島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相當于世界史上的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的不同點在于:陶器的出現、豎穴住宅的普及、以及貝冢的外形等等。
由于地域間的差別很大,關于繩文時代的結束時間尚有很多爭論,但一般都以彌生文化的出現(以定型的水田耕作為特征)來宣告繩文時代的終結。此外,在沖繩縣又有貝冢時代前期、貝冢時代后期。前期相當于繩文時代,后期則是指彌生時代到平安時代。北海道和東北地區則還有續繩文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公元7世紀)。
"繩文"一詞來源于美國動物學家摩斯關于大森貝冢陶器發掘的報告。1877年(明治10年)摩斯對東京的大森貝冢進行了科學的調查研究。谷田部良吉將它翻譯為"索紋陶器",后由白井光太郎改為"繩紋陶器",接著又有了今天的"繩文陶器"之稱呼。二戰后才開始使用"繩文時代"這個詞。但佐木真仍鐘情于這個詞的原意,繼續使用"繩紋"。
看了“繩文時代的社會形態”還想看:
1.繩文時代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