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為政之道
導(dǎo)語:曹操也規(guī)定了自己親屬一律不得違反朝廷律令,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他的車夫立刻就被處死。由此可見曹操的為政之道
穩(wěn)定政局
三國演義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爭權(quán),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袁術(shù)稱帝刻璽、袁紹欲私立新帝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dāng)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lián)軍討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并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李傕等人禍亂長安,獻(xiàn)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xiàn)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魏吳合作擊殺關(guān)羽后孫權(quán)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這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quán)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rèn)是對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伏壽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于前曹操反擊于后,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guī)定了自己親屬一律不得違反朝廷律令,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他的車夫立刻就被處死。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并不是一個漢朝的篡逆者。
選官標(biāo)準(zhǔn)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zhì),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fā)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yè)服務(wù),不受上述標(biāo)準(zhǔn)限制,強調(diào)“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zhì)、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從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