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故事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三國歷史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三國歷史故事之諸葛亮為何喜歡坐四輪車?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是個人物,他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他的舉止也與眾不同,喜歡揮動羽毛扇,喜歡乘坐四輪車。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里,這樣的打扮并不多。以前說過,諸葛亮的羽扇是當時文人的特征,那么四輪車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是個帥哥,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這樣的人為何在四輪車上指揮打仗?那樣,方便嗎。
應該說諸葛亮親自指揮大規模的作戰,是在劉備死后,五虎凋零,此時朝中智謀之士奇缺,能征慣戰的人又沒能選拔上來,造成諸葛亮不由得每一件事不事必躬親。早期劉備開創江山,多由龐統法正等調度,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沖鋒陷陣,劉備死后,諸葛亮鞠躬盡瘁,可想而知身體每況愈下,因此可想而知諸葛亮作四輪車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不論冬夏,他總是羽扇綸巾,端坐四輪車。要的是那種仙風道骨的派頭,求的就是那種不疾不徐的風度,給人一種穩如泰山之感。這也是古代讀書人的風格。諸葛亮首先是謀略家,講究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穩坐四輪車中,就有這樣的譜,讓敵人看了心寒,讓自己人看了以后有了主心骨。
其二,身體跟不上。諸葛先生的身體不太好,一個讀書人不重視體育鍛煉,又喜歡熬夜,自然身體有些小恙。據專家分析,諸葛亮應該患有風濕性關節炎或風癱之類的病。因為他南征孟獲的時候就乘坐四輪車。畢竟南方多山,道路難行,四輪車更難行走。而諸葛不騎馬,可見身體應該有些差。
其三,還有一種可能是諸葛亮青少年時摔傷腿腳,地點最可能是泰山郡。那時正是他好動的時候。泰山郡坐落在泰山腳下,周圍都是崎嶇不平的山區,難免在玩耍時發生意外。這樣長時期坐著輪椅,導致氣血不流通,瘀血阻絡。后來想騎馬就不太可能了。
其四,諸葛亮過于勞累,當時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就說他干的多吃得少,日夜操勞,像這樣下去身體肯定吃不消,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旦長久僵持下去,諸葛亮肯定不是自己的對手。因此后來司馬懿就不給諸葛亮提供作戰的機會,因此諸葛亮一直抑郁下去,后來果然不治而亡。
當初,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水之濱對陣時,司馬懿一身戎裝,來到陣前,卻見對面蜀軍陣中,諸葛亮乘一輛沒有油漆的車,著著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揮著三軍。司馬懿不由地贊嘆:“真可謂名士矣。”可到最后,卻見諸葛亮一身疲憊,怎能不感慨。可見諸葛亮坐四輪車其實不是為了耍酷,而是因為身體太差的緣故。
三國歷史故事曹操23歲做官的秘密
曹操23歲當原因何在?曹操做官很早,剛成年就被地方官員舉薦為“孝廉”,做了“洛陽北部尉”。在洛陽干了三年,任期一滿,升官挪窩,調到河南清豐縣當(頓丘令)。時年二十三歲。
我們知道,漢代的公務員選拔程序分兩大類:一類是“策試”,和今天的考試相類似。一類叫“察舉”,由地方官員向上級政府舉薦,再由地方官員安排去做官。
曹操做公務員,沒有經過考試,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員作為孝廉推薦做官的。所謂孝廉,就是道德品質特別好的人。地方官員還可以舉薦另一種人才叫“秀才”,為避劉秀的諱,通常叫做“茂才”。舉薦茂才避舉薦孝廉難度大,擔負的責任也大。因為道德品質不好衡量,無法量化,工作能力卻不是那么容易冒充的,舉薦不當要受到嚴厲處分。所以,地方官員熱衷于舉薦孝廉。
在那個年代,察舉是有指標限制的。一個60萬人以上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三名孝廉,不到60萬人但超過40萬人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兩名孝廉,不到40萬人但超過20萬人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一名孝廉,低于20萬人但超過10萬人的郡國每兩年才能推薦一名孝廉,低于10萬人的郡國每三年才能推薦1名孝廉。
當時,60人的郡國并沒有幾個,曹操的籍貫所在地沛郡,總共人口25萬人,地方官一年只能推薦一個孝廉。25萬比1,一個普通百姓想做孝廉,堪比登天。
曹操20歲就被舉薦了,做的是“洛陽北部尉”。這個官職負責河南孟津一帶的社會治安工作,兼管地方防衛和征兵工作,相當于現在的公安局長兼武裝部長。三年后,擔任清豐。
問題是:東漢后期屢有嚴令,從年齡上說,孝廉不能低于40歲,曹操被推薦時年齡僅20歲,顯然這其中存在著極大的貓膩。曹操曾說“年紀尚小,顧視同列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意思自己做官非常早,上班之后發現跟自己同一品級的官員很多已經五十多歲了,就那還算年輕干部呢。
那么,曹操違規做官原因何在呢?原來,曹操的爺爺是個太監,名叫曹騰,他侍候過四任皇帝,其中的漢恒帝還是他擁立的。漢恒帝讓他做“大長秋”,負責掌管宮中大小事物,外戚謁見皇帝,大臣遞送奏章,都得經過大長秋。論級別,皇帝是老大,三公是老二,大長秋是老三,但實際職權卻在三公之上。曹騰的權力,很像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
朝中有人好做官。曹騰的養子嵩從政(22歲被舉孝廉,做“滎陽令”,即現在的河南滎陽)后,做過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最后官至太尉。曹操20歲出頭、22歲當,自然是順風順水,春風得意。
話雖這么說,曹操還是極其有本事的,從政后功勛卓著。26歲那年,曹操做了“議郎”。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曹操被封為高級軍官“都校尉”,跟隨部隊去打黃巾軍,立功升做“濟南相”,相當于現在濟南市。后來董卓作亂,曹操拿出家產招兵買馬,聯軍討伐董卓,先后滅袁術、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38歲成為(兗州牧),42歲成為大兼司隸校尉兼錄尚書事(事實上的丞相),54歲做了名正言順的丞相。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曹操: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使黃河流域成為中國的中心地區。改革東漢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度。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社會相對出現穩定,經濟得以恢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