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人物生平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白馬公孫瓚以及后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家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盧植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盧植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并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鉆研儒學經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后,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及公孫瓚。
建寧元年(168年),竇皇后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劉宏即位有功,被拜為大,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給竇武,勸阻竇武封爵,而竇武不聽。后來竇武在當年九月辛亥發生的政變時被殺。
文武雙全
此后,州郡屢次征辟盧植,他都不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征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熹平四年(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于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亂。之后,盧植因身體健康原因而辭職。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并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
后來,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于是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
一年多后,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并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的工作。但劉宏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上陳八事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提出八策:
但劉宏并未采納。
受命出征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經四府(大、太尉、司徒、司空),劉宏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并挖掘壕溝,制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于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后,向劉宏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劉宏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并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 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后,上書給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于是盧植官復原職,仍任尚書。
不畏強權
中平六年(189年),劉宏駕崩,大何進掌控朝政,何進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意圖鏟除宦官,甚至征召并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后患,竭力勸阻,而何進不聽。
同年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避居上谷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準后,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
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臨終前,盧植讓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貼身單衣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下通告稱贊盧植的生平,并派人為其掃墓。
盧植的歷史評價
彭伯: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
曹操: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
范曄:①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夫蜂蠆起懷,雷霆駭耳,雖賁、育、荊、諸之論,未有不冘豫奪常者也。當植抽白刃嚴閣之下,追帝河津之間,排戈刃,赴戕折,豈先計哉?君子之于忠義,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②子干兼姿,逢掖臨師。
楊堅:昔漢高欽無忌之義,魏武挹子干之風,前代名賢,后王斯重。
陳普:泓泓眸子淵亭,不見蛾眉只見經。未似馬家親子婿,終身不踏絳紗庭。
陳元靚:堂堂子干,斈洞今古。業紹師聞,聘交四府。登朝抗議,排戈赴主。吉禮告成,遂聯圭組。
雍正帝:鄭眾、盧植、服虔、范寧守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