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丘儉為什么東征高句麗
毌丘儉(?——255年),字仲恭,河東聞喜人,明帝初為尚書郎,遷羽林監,出為洛陽典農,遷刑州刺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毋丘儉為什么東征高句麗,歡迎大家閱讀。
毋丘儉為什么東征高句麗
公孫氏敗亡后,遼東諸郡盡入魏手。當時魏正忙于與吳、蜀的戰爭,內部司馬氏與曹氏又斗得正歡,無暇回顧。高句麗東川王又開始頻頻入寇,攻打遼東幾個小城,獲得一些小勝。高句麗大臣沛者得來絕食死諫,勸國王不要惹惱大魏,招來亡國之運,東川王哪里聽得進去。
果然,不久吳蜀方面戰事稍息,魏國派毋丘儉東征,以報高句麗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儉帶領魏軍步騎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2萬余人迎敵至沸流水,戰魏軍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兩軍對陣,以死相搏,魏軍以方陣迎敵。東川王被打得大敗,魏軍斬首數千級。
東川王率少數殘軍狼狽逃回,據守堅固的丸都城。毋丘儉圍城后,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于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據《三國志》所載,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燒光殺光的策略,唯獨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儉再征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注:今朝鮮咸北會寧)。毋丘儉派玄菟太守王頎緊追東川王,過沃沮千有余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而還〔注:1904年毋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輯安被發現,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沧ⅲ簱度龂酚洝份d,高句麗以詐降計刺殺王頎,打敗魏追兵。此事不見于中國史籍?!澄很妰纱握饔?,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
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穢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僥幸茍延殘喘了下來。以后四十余年,高句麗不敢再向遼東入寇,并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雙方長期保持和平狀態。
毋丘儉人物評價
陳壽:“毌丘儉才識拔干。”
鄭袤:“毌丘儉好謀而不達事情。”
伏滔:“及至彥云、仲恭、公休之徒,或憑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東夏,屬當多難之世,仍值廢興之會,謀非所議,相系禍敗。”
習鑿齒:“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茍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若毌丘儉可謂不愧也。”
鄭樵:“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毌丘儉之徒,抱屈黃壤。
盧弼:“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復無常,彥云、仲恭皆為儒將,懋著功勛,事之成否,豈可概論?公休謀定后動,子上至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傾全國之力,挾兩宮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窮,而麾下壯士數百人拱手為列,無一降者,田橫得士,何以加茲!此皆魏之忠臣義士,承祚合為一傳,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論事,不能以成敗相繩,不佞考訂事實,不為空論,偶因姜氏之說,特發其凡于此。”
看了“毋丘儉為什么東征高句麗”還想看:
1.天可汗是指誰